孙淑玉 王琳 烟台报道
为深化“五为”文明实践内涵,激活传统技艺与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活动特别设置“指尖传艺”非遗传承代际共融工坊,邀请烟台市柳编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于吉治、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彩绘牟平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曲淑轩亲临现场,以“分享+教学”的形式,让柳编、葫芦彩绘两项非遗技艺在代际互动中焕发新生,为活动现场注入了醇厚绵长的文化韵味。
活动现场,“指尖传艺”非遗工坊内人头攒动,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于吉治的工作台前,早已围满了跃跃欲试的市民,他手持细长的柳条,一边讲述自己数十年的学艺故事,一边演示穿编、缠绕的基础技法。“从父辈传承来的编织技艺,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于吉治回忆说,小时候跟随父辈做的柳编作品主要以结实、实用为主,但如今他将美观与小巧的元素融入作品创作中,吸引越来越多青年人的青睐,柳编作品也由农具变成工艺品,并走出国门,有了更大舞台。
曲淑轩结合自己的绘画技巧与审美思路,耐心为市民讲解着色彩搭配、图案设计等窍门。在她的指导下,参与者笔下的花鸟鱼虫在葫芦表面渐渐鲜活。“葫芦谐音‘福禄’,彩绘不仅要好看,更要把民俗寓意融进笔墨里。”两位传承人的倾情分享,让现场观众不仅学到了技艺,更读懂了非遗背后的文化底蕴与匠人精神。
工坊内最动人的场景,莫过于老、中、青、少四代人的携手合作。“姥姥,这个柳条要怎么绕才不会松呀?”62岁的吴女士与女儿一起带着6岁的小外甥体验柳条编织,边学边教,祖孙三代人的亲密互动,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既学会了画葫芦的技法,还收获了漂亮的葫芦,太开心了。”市民张莉高兴地说。
“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亲手体验后才发现,传统技艺不仅有趣,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太有意义了!”老家福建的胡敏体验完柳条编织后,激动地说。
每件作品都承载着独特的意义,而作品背后的携手协作,更是代际温情的真挚凝聚。“指尖传艺”非遗传承代际共融工坊以互动体验为桥梁,带老人重温往昔记忆,让年轻人感受传统魅力,不仅实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更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了文明实践的内涵。未来,烟台市将持续深耕“五为”文明实践,让更多非遗、传统文化活动走进社区、走进群众,在传承文脉、凝聚人心的过程中,让文明之花在港城大地持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