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雪柠)昨天,记者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获悉,覆盖全市域的北京老城区和老街区专项调查工作近日启动。专项调查将全面摸底老城区和老街区的资源现状,挖掘“北京故事”,为精准保护与传承奠定基础。
北京老城区和老街区作为这座千年古都的空间载体和文化密码,承载着宝贵的历史记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展专项调查,是以首善标准,进行一次彻底的资源清点和情况摸底。”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党组成员、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刘玉民介绍,本次调查范围覆盖全市域,对象涵盖各类具有保护价值与特色的老城区、老街区、老建筑等,将做到全面覆盖、系统梳理。
其中,针对1911年以前建成的,由老城墙、护城河等围合的城区、卫所、驿城、寨堡以及历史上无城墙但建设集中的驿站、营汛、村镇等居民聚落,重点调查在城镇、村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历史遗存丰富或历史风貌集中的片区等;针对1911年至1949年建成的、体现近代历史进程或成就的区域,重点调查老街巷、老广场、老校区、老厂区、老公园、老码头、老租界、老商埠及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等;针对1949年至1978年建成的、体现新中国建设发展成就的区域,重点调查老工业区、老矿区、老居住区、老广场、老校园等文化设施及周边区域等;针对1978年以后、体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区域,重点调查老商贸区、老厂区、老校区或凝聚社会公众情感记忆的片区等。
相关负责人提到,目前北京反映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保护对象有待进一步挖掘。本次调查将拓展潜在保护对象名单,纳入更多讲述“北京故事”的保护要素,阐释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
专项调查不仅是物质空间的盘点,更是文化价值的挖掘。据介绍,本次调查将收集、记录与老城区和老街区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事件、名人轶事、口述历史等,让调查成果服务于文化传承与展示。
老城区和老街区的保护发展离不开市民参与。本次调查已上线“公众参与小程序”,市民可通过“北京规划自然资源”公众号,扫描相应二维码,针对老街区、老居住区、古村等提供历史文化资源线索,或提出相关建议,参与时间截至2026年4月30日。
“北京作为首都和全国文化中心,开展此项工作更具特殊意义与示范价值。”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陈少鹏表示,本次专项调查不仅关乎北京自身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城市品质提升,更将为全国其他城市和地区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工作经验和方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