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俊淇
思政教师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导者与实践者,其育人亲和力是展现思政教育亲和力的重要方面。育人亲和力是指思政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对学生展现出的温和且充满关怀的力量,这种力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因此,我们要立足于学生的主体性需求,深入探究如何提升思政教师育人亲和力,为思政教育注入更多的情感温度。
以人格魅力为引领力,赢得学生尊重
高校思政教师作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引路人,承担着政治引领、价值引导的育人使命,应努力加强人格修养,以自身人格魅力形成亲和力,使学生真正信服。
夯实理论功底,涵养政治品格。思政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现实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升学识水平和理论功底,打好知识基础。为此,思政教师必须回归本源,精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断完善自身学科知识架构,以扎实的理论功底游刃有余地开展教学。同时,思政教师还应关注前沿热点,积极参与学科教研,提高对当下社会热点和时政问题的敏感度,主动更新知识储备,从而跳出模板化的思政课堂,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期待。具有专业知识视野的思政教师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彰显育人亲和力。
加强道德修养,坚定教育初心。高尚的道德修养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础支撑,是实现“言传”与“身教”统一的协调力量,也是增强教师人格魅力、提升育人亲和力的关键。作为思政教师,应始终坚定教育初心,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想信念,当好“灵魂工程师”,为学生树立榜样,帮助学生远离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教育以“育人”为本,学生是具有发展性、可塑性的真实个体。思政教师还应以一颗宽大的仁爱之心对待每位学生,以平易近人的姿态亲近学生,善于倾听学生心声,使学生感受到充满善意的关怀。这样的思政教师不仅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还能满足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内在需求。
以教学技能为生命力,契合学生需求
思政教师与学生通过真实的课堂教学连接起来,其育人亲和力需要具体的教学环节来支撑。可以说,这种亲和力是师生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要素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感染力与吸引力。因此,思政教师应以真实的课堂教学为依据,不断完善教学环节、增强教学技能,以满足学生主体性需求,提高育人亲和力。
探索知行合一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真实生活。思政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探索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课堂教学内容。这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为育人亲和力的发挥奠定基础。具体来说,就是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应用,以实现“知行合一”。思政教育应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建构的过程不是从零开始的过程,而是从它原有的已有的经验开始的。因此,思政教师应确保教学内容既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使其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从而实现“入耳、入脑、入心”,为育人亲和力的发挥提供空间。
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往往掩盖了思政教师的育人亲和力,也容易使学生将思政课与“枯燥乏味”相联系,使得思政教师亲和力难以融入。因此,思政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改变过去的一言堂,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可以采用对话式教学,将翻转课堂与对话式教学相结合,在坚持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将课堂归还给学生,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探索思考,从而可精准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并提供针对性指导,使学生在对话互动中感受思政教师的育人亲和力。此外,还可以采取情境式教学方法,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并搭配规范性与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另外,还可以采取实践式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通过案例改编、情景剧表演、社会志愿服务等形式,鼓励学生将所学落地,实现学践合一,在现实活动指导中提升育人亲和力。
以师生关系为向心力,激发学生认同
思政教师的育人亲和力除了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有所体现外,还无形中渗透于师生交往的各个方面。因此,与其将教师亲和力视为个人拥有的一种特性或品质,不如将其看作是一种服务学生的能力。为避免思政教师育人亲和力出现“脱节”,思政教师应构建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以营造持久、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应通过学生的喜爱与支持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亲和力,实现教育的良性发展。
在构建平等包容的师生关系方面,思政教师应秉持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强烈的同理心关怀学生,从而建立起平等包容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敢于发言、敢于与教师亲近,从而会进一步提升思政教师的育人亲和力。
在构建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时,思政教师虽然面向全体学生,但亲和力是一种主观感知,依赖于学生的个体感受,因此难免会有不同的反馈。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要以“教学相长”的态度来看待这一现象,积极与不同学生进行沟通,在双向互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育人亲和力。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