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构建法治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 李 婷

思政教育旨在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法治教育则侧重于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使其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正确行使权利并履行义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通过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促进课程体系融合、创新协同教学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创设校园文化氛围,积极推动法治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协同育人保障

健全统筹协调机制。成立由学校高层领导、思政教育专家、法学专业教师以及相关行政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协同育人计划、明确各方责任和任务等工作;利用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定期开展调研工作,广泛收集师生对于协同育人的意见和建议,密切关注教育领域的最新政策和发展动态。同时,将有益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协同育人规划,及时调整育人策略,通过会议协调解决教学内容重复等问题,确保协同育人工作的有效实施。

优化评价机制。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行为表现和实践成果等方面,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着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法律法规等的理解和记忆,评估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与解决问题、创新等关键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度、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观察学生在日常活动中的遵纪守法、道德践行、公益参与等实际行为,考量学生在模拟法庭、法治宣传、思政调研等实践项目中的具体成果和贡献。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通过课堂互动、小组讨论、作业反馈等手段进行实时反馈和调整,总结性评价则借助期末考试、论文写作、综合项目报告等形式。

加强保障机制。设立法治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专项经费,用于教学资源建设、教师培训、实践活动开展、教学研究等;制定协同育人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对教学管理、师资队伍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为协同育人工作提供制度依据。

促进课程体系融合,优化协同教育内容

优化课程设置。开设综合性的基础课程,如“法治与思政基础概论”,将法治与思政的基本概念、原理、发展历程等内容整合,为学生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在专业课程中,进行交叉渗透:对于思政类课程,融入法治案例分析和法律条文解读,帮助学生了解思政理念在法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和引领作用;对于法学专业课程,增加思政元素,如探讨法律的伦理基础、社会公平正义在法治中的实现等,逐步引导学生从更高的价值层面理解法律。

加强教材建设。可组织专家学者和一线优秀教师共同编写融合型教材,着重突出案例分析、实践应用和前沿研究成果。同时,立足民办高校所在地的地域文化,挖掘其中蕴含的法治和思政元素,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建立教材动态更新机制,及时反映法律法规的修订、思政教育的新要求,以及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新挑战,增强教材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创新协同教学方法,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开展互动式教学。组织课堂讨论时,将学生分成小组并给予其充分时间,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想法,培养其独立思考和人际交流能力。挑选与法治、思政紧密相关的热点话题,如“网络言论自由的道德约束”等,让学生在准备阶段主动查阅大量资料,深入研究相关论点和论据,在辩论中锻炼语言表达和逻辑推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布置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的项目任务,如要求学生开展关于“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调研,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制定计划、分工合作、收集数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和辅助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资源支持。通过项目实施,让学生将所学的法治和思政知识应用于实际,体验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智慧树等在线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需求进行自主学习。利用在线讨论、作业提交等功能,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动画、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将抽象的法治和思政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增强教学趣味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协同育人能力

优化师资结构。明确教师选拔要求,不仅关注应聘者的学历背景和学术成果,更要注重其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积极引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深厚学术造诣的法学与思政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入师资队伍。同时,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生数量,精准配置法学教师和思政教师,关注不同学科背景教师的搭配,确保师资队伍在知识结构、研究方向上形成互补,为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奠定基础。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应涵盖法学和思政教育的前沿理论、最新政策法规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例如,邀请法学界权威解读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对社会治理和公民权利的影响,邀请思政教育专家分享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此外,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在与同行的交流切磋中,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

创设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在物质文化层面,民办高校应精心规划校园布局,打造具有法治和思政特色的景观区域。例如,可建设法治文化广场,广场上设立法治名人雕像、法律条文展示牌等,让学生在休闲时刻也能感受到法治文化的熏陶。同时,可以通过种植寓意高尚品德和理想信念的花卉植物,并配以醒目的思政标语,营造浓厚的思政氛围。

在精神文化层面,确立简洁明了、内涵深刻的校训、校风,如“崇法尚道,德业双修”,这些校训校风应体现法治精神和思政理念。学校应抓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主题班会等契机,深入解读与宣传校训校风,使其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此外,编写详实而生动的校史,展现学校在法治教育和思政教育方面的探索与成就,进一步增强师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在行为文化层面,学校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例如,定期举办法治文化节,组织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法治辩论赛等,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热情。同时,举办思政教育月,包括思政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加深学生对思政理论的理解。此外,鼓励成立与法治和思政相关的社团组织,如法学社可以组织法律咨询服务、法治宣传进社区等活动,将法治和思政教育延伸到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

(作者单位: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本文系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科学研究项目“习近平法治思想与民办高校思政教育融合模式研究”〈项目编号:KYSZ2024003〉、重庆对外经贸学院2024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转型研究”〈项目编号:JG2024026〉研究成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构建法治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