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从“昆山之路”到“昆山景象”

□ 潘凯雄

30余年前的1990年,昆山籍作家杨守松的长篇报告文学《昆山之路》面世,让位于江苏省的这个小县城开始进入国人视域;30多年过去,这条“昆山之路”走得如何?《2024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榜单显示,昆山市位列榜首,堪称“全国最牛小县城”。

新近读到何建明的长篇纪实文学新作《昆山景象》,对昆山的印象变得更加具象而清晰:“昆山之路”所经历的是怎样一条从崎岖到康庄的里程?现在又形成了怎样一种“景象”?在何建明笔下,我看到了如下文字:

2023年,工业总产值再上一个千亿元级台阶,实现总量11433亿元,连续三年突破万亿元……新增2家千亿元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3000家……

11433亿元已相当于大上海这个数据的四分之一。我们不妨设想一下:今日之中国经济,假如少了一个上海会怎样?假如多了三五个昆山又会如何?

透过何建明的笔端,我们不仅只是看到了昆山今日之一派欣欣向荣之“景象”,而透过这“景象”背后所显现出的种种“敢为人先、善作善成”的实践以及由这些个实践所蕴藏着“敢想敢拼、自强不息”的精神当更为可贵。而这也恰是何建明这部《昆山景象》的价值之所在。

《昆山景象》中有些概念别具一格。

比如“自费开发区”。那还是吴克铨上任昆山县长时的1984年,他与时任县委书记蔡长林一道立下“争取早日将昆山经济搞上去”的志向,其举措之一就是要“在昆山建一个可容纳多个产值5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总投资1.5亿的‘经济开发区’。”

这个开发区成立伊始,既没举行仪式,也没请领导出席,完全是县里自作主张,靠县里自筹的几百万元启动,“自费”二字因此而来。若干年后,中央领导到昆山视察时听到此说,便兴奋地说:“我看‘自费开发区’很好嘛,就叫‘自费开发区’。”这一年也由此而成为昆山“自费开发区”元年,它从建立到正式领到“出生证”前后奋斗了七八年,而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折射出昆山人那种不懈努力、不言放弃的精神。

《昆山景象》中对昆山经验的一些总结也十分准确到位。

比如,所谓“花桥模式”就是一直目视前方,一直抢占机遇,一直在望未来之远,总是敢为人先、善作善成。

比如,昆山30多年的发展轨迹,那就是经历了一个“农转工”,再从小到大的过程。从“唯实、扬长、奋斗”,到“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再到“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

比如,昆山发展“贯穿其中的精神就是:干、实干、拼命干的劲头”“落在行动上就是:敢想、敢试、敢闯、敢为”。

比如,昆山发展就是“从高速公路到高铁的飞跃”……

这样的“经验”与“金句”,其意义与价值,其实已然超越了“昆山之路”与“昆山景象”自身而具有了相当的普适性,特别是在当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从“昆山之路”到“昆山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