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把握新要求,健全高校高质量充分就业新机制

□ 孔凡立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对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为高校促进高质量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

优化学科专业设置,赋能新质生产力

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基础平台,是承载知识创新的重要载体,是提升高等教育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关键。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

一是聚焦国家发展需要,系统优化学科专业。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一方面,立足国家战略需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在科学预测、系统把握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和优势,聚焦新质生产力建设新要求,推进“新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新要求、交叉融合再出新”。体系化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科学、生命健康、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领域布局相关专业,增强人才培养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适应性,更好地满足国家发展战略对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要。另一方面,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围绕区域产业链分布,布局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推动教育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将高校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地方创新发展动能。例如,江苏以国家级集群为引领,聚焦“1650”产业体系,全力构建“556”集群培育方阵,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依托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建设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形成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区域发展急需、紧缺的学科专业发展模式。

二是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动态优化学科专业。一方面,要结合办学特色分类分层推进学科专业建设。研究型高校要立足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加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专业建设,建立“卓越工程师学院”,培养满足科技前沿、重大产业发展的产业领军人才,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应用型高校应重点培养基础扎实、融会贯通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另一方面,要多方协同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好国家、地方政府、高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的作用,形成三方有效协同的高校学科专业调整优化体制,完善动态调整优化机制,培养有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完善“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坚持系统思维,建立有效运转的“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人才供需适配性,缓解高等教育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问题,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一是强化联动机制建设。高校建立由校领导牵头,涵盖学科规划、教务、招生、就业、学生工作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体系。制定联动机制相关政策,举办联动机制工作会议,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构建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导向的专业评价体系,将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升学率、就业专业适配度、母校评价等纳入学科专业考核体系。坚持以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动态设置和调整招生专业,制定与就业状况相联动的招生调整机制,持续优化招生专业设置。

二是开辟多元化选才路径。推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效贯通,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选拔路径,通过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等项目,遴选一批有兴趣爱好、有发展潜质的拔尖创新人才。例如,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相继开设数学英才班,推出数学领军计划、物理卓越计划、物理攀登计划,为低年级数学、物理学科人才建立选拔通道,构建培养体系;南京大学调整其综合评价招生政策,新增了“学科特长类”和“学科兴趣类”两种招生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选拔方式。

三是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高校要发挥好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的枢纽作用,持续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实施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突破计划,引领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学科化、院系制”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动态完善人才培养路线图和学生培养方案,打造纵向衔接、横向协同的贯通式培养体系。通过科技创新需求牵引、学科交叉赋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顶层设计,发挥访企拓岗长效机制效能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高校持续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着眼长远构建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的就业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访企拓岗长效机制。高校要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坚持以问题导向、以生为本、就业育人、改革创新为原则,制定访企拓岗促就业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校领导亲自抓、带好头、做示范,充分调动教学、科研、校友等各方面资源,与重点单位建立日常联系互访机制。一方面,实现资源的高效流通,促使校企双方合作共赢。高校应主动对接企业的用人需求,完善高校育人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同时与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等拓宽合作领域,开展科研项目合作,赋能企业的科研事业发展。另一方面,促进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校企双方要共同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探索协同育人新模式和新路径,共同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直通上岗。

二是构建访企拓岗工作新格局。坚持开放联动,积极拓展国内外就业资源,拓宽就业领域,优化就业结构,制定科学的就业战略规划。实施“1+N”就业联动计划,有效运用“人才+科学研究”“人才+地方服务”“人才+国际合作”“人才+实习实践”等多元化策略组合,将就业工作深度融入高校对外合作与服务的各个层面,构建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新市场格局。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构建立体化就业育人服务体系

高校要准确把握就业育人的新要求,将就业作为一种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育人方式,用“三全育人”理念构建立体化就业育人服务体系。

一是树立全员就业育人理念。高校全体教职员作为就业育人的主体,要引导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首先,加强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学院领导、辅导员与毕业生的联动,构建“五级联动”机制,组织开展结对帮扶。其次,建设就业育人教师队伍,提升“就业思政”价值引领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激发向榜样学习的内生动力。最后,打造就业育人服务矩阵,推进“学校—地方—企业—校友—家庭”的“五方联动”合作向纵深发展,凝聚就业育人的强大合力。

二是健全全过程就业育人机制。一方面,搭建校、院两级就业育人平台,将就业工作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全程个性化就业指导。另一方面,将职业生涯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就业工作的前移指导和对接,落实普及性教育、专业性教育、技能与实训教育、实践教育。

三是构建全方位就业育人平台。首先,搭建高质量就业指导服务平台,面向全体学生做好就业指导、服务与帮扶。其次,搭建学校、社会、政府、企业共同参与的四方平台,做好实习实践服务。最后,搭建就业大数据平台,整合职业规划、就业管理、数据跟踪预警、信息精准推送、实习实践等信息服务平台,探索“互联网+”数字赋能就业育人的新模式。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招生就业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把握新要求,健全高校高质量充分就业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