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 苗
劳动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塑造学生劳动精神、劳动观及培养劳动技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必须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推进亟需探索科学合理的实施路径,把握发展机遇,以期真正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创设多元化教学场景。将情景式教学融入劳动教育,创设多元场景,是人工智能时代下,劳动教育创造性转换的重要路径。首先,必须基于虚拟世界的构建来创设劳动教育的场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拓展线上虚拟场景的劳动教育空间,以助力学生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劳动新模式。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虚拟世界已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汲取经验的重要场所。通过创设劳动教育的虚拟场景,让学生在与虚拟世界的交互中,探索人机合作的限度,掌握人机合作的方法,在实现劳动技能提升的同时,培养创造性思维,激发个人潜能。其次,运用全息技术创设劳动教育场景。全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能够为教育工作者及学习者提供更为生动和直观的教学资源。该技术所具备的高感知度和交互性,使得多种全息技术手段得以构建多样化的劳动场景。这些场景突破了传统时空界限,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并体验各种劳动活动。最后,回归现实世界创设劳动教育场景。劳动教育其本质上是让学生更好地进入社会。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情景是每个人最容易获得并投入实践的劳动教育方式,也是最贴近学生实际的劳动教育方式。因此,要充分利用好现实世界的各种资源,在劳动教育中通过志愿活动、“三下乡”等社会实践项目,带领学生深入现实世界进行体验式的教育,真正做到“为了生活实践、通过生活实践、在生活实践中”。
开辟多元化教育场域。学生的成长是与学校、家庭与社会都密切相关的,因此劳动教育需要开辟多元场域,要强化不同场域的联动,使学生的具身劳动实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首先,注重家庭场域的基础作用。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劳动教育在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需要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重视家务劳动意识的培养,给孩子提供劳动的机会,学会放手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劳动之中。人工智能时代,也有许多智能机器涌入家庭生活,例如扫地机器人、智能语音家居等,学生在基础的家庭劳动中培养劳动技能的同时,也可以实现人工智能与人类劳动关系的初步探索。其次,强化学校场域的引导作用。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劳动观的责任。学校要注重人工智能时代下劳动教育在内容、方法、形式上的与时俱进,给学生创设参与劳动的机会与场所。与此同时,在高等教育中,高校更要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职业发展教育紧密结合,立足本专业特色开展多样化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参与劳动、服务社会。最后,发挥社会场域的保障作用。社会要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政府部门应引导企业、工厂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新型服务性劳动。社会还应营造尊重劳动者的氛围,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此外,为规避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引发的风险与冲击,社会必须持续完善与之相关的政策体系,并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同时,应积极预防人工智能在人类劳动领域可能引发的侵权问题,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人工智能技术显著提升了劳动教育评价的效率与科学性,同时增强了评价过程的人文关怀和多元维度,为劳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并构建了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科学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一方面,人工智能借助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促进了过程性评价的实现,使得教师能够全面且动态地掌握学生在劳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显著促进了学生自我完善的过程。通过参与自我评价,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劳动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同时,通过纵向和横向的回顾,学生得以反思自身的成长历程,进而提升劳动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群体智能的应用促进了评价多元主体的形成,包括学校行政部门、劳动教育教师、家长、社区人员、学生个体等群体,都能对学习者进行跨时空的多元评价。云计算还可针对这些不同主体的评价,做出智能化分析,对学习者进行更全面的评价。智能技术构建了开放性的评价平台,促进了家长、社区评价以及学生自我评价等民主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的实现。云平台因其庞大的容量、灵活性和开放性,有助于多元评价主体的参与和长效评价机制的构建。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形态的变迁意味着我国劳动教育进入新阶段,人工智能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充满机遇与挑战。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劳动教育将面临更深远的时代使命,学校应以人工智能赋能为抓手,创新教育体制,彰显综合育人价值。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3SJSZ0799〉、苏州科技大学共青团研究课题资助项目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