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营网
中经记者 陈靖斌 广州报道
近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一汽”)以超36亿元的规模入局深圳市卓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驭科技”)。这笔投资的资金体量引人侧目,资本关注的是它背后折射的智能驾驶产业竞速方向——央企开始主动“把关键技术握在自己手里”。
在卓驭科技看来,中国一汽的加入属于智能驾驶产业迈向“规模化节点”的信号——头部主机厂的技术路线选择,往往意味着产业链的资源重新分配。
卓驭科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解释称,中国一汽的资金之于卓驭科技并不只是财务投入,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承载的体系协同:供应链、整车验证场景、软硬件集成能力,这些都决定了下一阶段技术能否以更低成本、更高安全级别落地到公共交通、乘用车以及海外市场。
卓驭科技为何赢得一汽战投?
卓驭科技获得来自中国一汽超过36亿元的战略投资,使这家以技术见长的智能驾驶企业首次站到产业资本聚光灯下。这一体量在当下资本趋于谨慎的周期中格外醒目,但更受关注的是,中国一汽选择在此时扩大与卓驭科技的绑定,折射出的产业博弈方向。
交易完成后,卓驭科技的独立运营框架被完整保留:公司维持原有管理层、技术路线与品牌策略不变,投后估值突破百亿元。中国一汽的角色是战略支撑者,而非控股改造者,通过业务协同和资源补给介入卓驭科技的下一阶段增长轨道。对于一家站在智能驾驶产业化关键节点的技术企业而言,这种“以独立换成长”的结构具有重要的延展性。
双方合作的逻辑并非始于这次资本动作。卓驭科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回忆,早在2024年4月,中国一汽与卓驭科技就签署了智能驾驶战略合作协议,从红旗等核心车型切入,开启深度共研。在随后一年多的合作中,中国一汽逐渐将重磅车型的智能驾驶系统交由卓驭科技主导——包括红旗天工系列、EH7 2025款、HS6 PHEV等车型均搭载了卓驭科技的“成行平台”10V高算力架构和惯导三目视觉系统。这套系统能够覆盖智能泊车、高速领航到全国可用的城市领航等功能,在规模化落地的压力测试中,经受住了车企主机厂严苛的验证。
“正是基于这一阶段的深度互信,以及双方在战略节奏上的同步性,中国一汽最终完成战略投资。”卓驭科技负责人表示,中国一汽希望以资本绑定研发方向,而卓驭科技则希望以产业资源加速业务外延,双方在各自需求的交汇点上形成了合流。
随着资金到位,卓驭科技的下一步布局也随之清晰。该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新增资金主要用于三个维度。一是继续加码L3/L4级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以提升未来在高阶智驾上的主导权;二是拓展商业版图,在深化存量客户合作的同时,向商用车和泛自动驾驶领域延伸,并推动全球市场开拓;三是搭建更具韧性的生态体系,包括人才、品牌以及供应链能力的同步升级。换句话说,这笔投资既是技术堆栈的加速器,也是规模化商业化的推进剂。
卓驭科技眼下的客户基础,已体现出产业化的稀缺性。其业务已覆盖10家国内外主流车企,包括大众、中国一汽、比亚迪、长城、奇瑞、上汽通用五菱、东风、奥迪、北汽等。公司现已量产的车型超过30款,另有30余款在研车型进入上市周期。今年联合推出的多款新车逐步实现量产,卓驭科技在开发速度与交付能力上的表现,使其具备了行业罕见的规模化供给能力。
而为了抓住下一阶段的产业窗口,卓驭科技正在加速走向全球市场。今年9月,卓驭科技在慕尼黑车展上正式发布欧洲战略,并同步启动当地团队、组织架构与运营体系搭建,提出“在欧洲,为欧洲”的本地化路线。卓驭科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随着欧洲团队的组建将在年内完成,公司将以此为原点,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推进智能驾驶技术的落地。
从与中国一汽的合作起步,到构建更广范围的国际化布局,卓驭科技正在把技术红利转化为产业杠杆。在智能驾驶进入规模化、成本化、全球化竞争的新阶段,资本与产业的深度协同,或正在成为推动技术企业跳出“技术优但规模小”困境的关键变量。
多元资本下注背后的价值
资本正在围绕卓驭科技形成更具产业属性的集聚效应。
除了中国一汽以战略控股方式加强绑定外,卓驭科技的股权结构中还出现了多家国内外重量级机构的身影,包括New Territory Technology Company Limited、国投招商、比亚迪、光远投资、上汽恒旭、北汽产投、徐工云汉基金等。
在这些资本力量中,比亚迪的入场尤为引人关注。行业普遍认为,这是一次“带单入资”。尽管双方未公开披露合作细节,但卓驭科技的身影已出现在比亚迪“天神之眼C”供应链中。
根据公开工商信息,2024年12月9日,深圳比亚迪创芯材料有限公司出资300万元入股卓驭科技,占股3.95%。这并非整套智驾方案的交付,而是比亚迪采取多供应商并行、自研为主的架构下,将三目立体视觉算法交由卓驭科技负责。双方目前最深入的合作仍停留在车载无人机系统领域,比亚迪部分车型支持选装卓驭科技提供的车载无人机能力。
比亚迪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公司在智能驾驶上坚持“全栈自研”的战略基调,供应商更多承担补位角色。“天神之眼C采用的是5R12V方案,与卓驭科技的整体方案并不完全一致。”这位人士强调。
据了解,从更广的资本层面看,多家机构的进入并非偶然。它们看中的是在智能驾驶竞争加速分化的当下,卓驭科技在两条关键维度上的稀缺性:技术深度与技术立场。
卓驭科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公司坚持全栈自研并保持第三方中立,不绑定单一硬件体系,也不参与车企内部生态竞争,这使其能够向主机厂提供“性能—成本—独立性”三维平衡的解决方案。此外,卓驭科技超过30款在研新车型的规模,也证明了主机厂在构建多元化供应链、提升抗风险能力时,对其技术能力与商业模式的认可。
然而,资本层面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现实竞争中的轻松。中国一汽成为战略控股股东后,卓驭科技所面临的挑战也随之变得复杂。央企体系与自动驾驶公司的运转机制天然存在差异,从组织节奏、决策链条到风险偏好,是否对技术类公司的研发效率构成影响?
对此,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认为,央企主导下的智能驾驶公司,最大的风险在于决策速度可能慢于产业迭代。数据方面,由于安全要求严格,数据开放度有限,进而影响算法的训练效率和应用场景扩展。此外,央企资金稳健的投资风格,也容易导致企业错过技术快速突破的窗口期,这需要在战略期与商业期之间找到可持续的平衡点。
为了避免机制错位对技术创新造成压力,多位专家给出治理建议。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提出,可以设立独立的技术决策委员会,将研发预算与技术路线独立于母体体系管理,并在企业内部建立双向人才流动机制,确保产业化经验与技术创新并行。他还建议引入算法迭代周期、数据采集效率等敏捷指标作为考核依据,并尝试探索数据的分级开放机制,以在安全边界内形成共享池。
王鹏则认为,更核心的治理原则是“保持独立”:维持法人独立和管理团队自主权,避免央企流程直接嵌入研发体系。他建议国资委对科技型企业实行差异化考核,允许战略投入期的亏损,以减少短期财务压力。同时,央企应以场景资源赋能为主,例如开放物流网络、测试场地,而非直接干预研发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