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对冲基金正在抵制英国央行一项旨在限制英国债券交易员风险承担的提议,称相关管控或者政策将损害流动性以及该市场在全球范围的投资吸引力。
据了解,另类投资管理协会(Alternative Investment Management Association)和管理基金协会(Managed Funds Association)——代表全球对冲基金机构们的两大行业组织,在致英国央行的一封信函中表示,不支持针对所谓金边债券(即英国国债)最新回购协议设置“最低折减”的制定计划。此类政策将实际限制投资者们以金边债券作为抵押所能借入的现金资产规模,从而限制对冲基金累积杠杆的能力。
尽管上述团体支持另一项将更多交易导向中央清算所的提议,但他们在对英国央行于本周五截止的意见征询中表示,强制清算在当前市场准备程度之下走得太远。
英国央行提出这些交易建议的目的是防止类似的市场崩盘再次发生。英国国债在前首相利兹·特拉斯(Liz Truss)2022年的“迷你预算案”后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幅度的抛售,该抛售是由加杠杆的那些英国养老基金策略被迫平仓所大举推动。
“如果英国率先实施最低保证金折减,我们担心一些专业交易员可能会据此推断英国政府债务的风险变得更高。”另类投资管理协会负责市场、治理与创新的全球负责人亚当·雅各布斯-迪恩(Adam Jacobs-Dean)在致英国央行的一封信中表示。“这可能会削弱金边债券的投资吸引力、降低流动性,并不利于英国政府的借款成本。”
英国央行代表们没有立即回应置评请求。其提议是英国央行最新一轮抑制金边债券交易风险的努力举措,也是首次将回购市场作为具体管控目标。该行的“全系统探索性情景”(System Wide Exploratory Scenario)——对英国金融体系进行的压力测试,突出了一些“足以威胁金融稳定和实体经济”的风险,英国央行负责金融稳定的副行长萨拉·布里登(Sarah Breeden)在5月的一次讲话中表示。
回购市场已经进入全球监管议程的前列,金融监管机构的官员们迫切希望控制非银行金融机构(NBFIs)加配杠杆所带来的风险。在美国,自2027年年中起,大多数以美国国债作为抵押的回购协议将必须进行中央化的集中清算。
对冲基金的观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在全球金边债券市场的交易活动日益活跃。英国央行最新发布的一份《金融稳定报告》称,截至6月初,对冲基金基于净回购的借款规模上升至770亿英镑(约合1,020亿美元),为2016年开始统计以来的最高水平。英国央行表示,少数未具名对冲基金占据了这一数字的大约90%。
“在正常时期,它们通过在不同类型的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中介调节,发挥着积极的市场引导作用,”该监管报告称。然而,“在高度波动时期,少数关键参与者们快速平仓杠杆化的金边债券头寸,可能会放大冲击。”
争议最大的政策是关于折减(haircuts),即债券市场价值与其在回购交易中作为抵押品所获现金估值之间的差额。例如,如果一家银行以一张市值为100英镑的债券为抵押贷出95英镑,这就相当于5%的折扣。
英国央行的官员们普遍担忧,由于交易商之间在向客户提供廉价杠杆方面竞争激烈,许多回购交易并未设置此类折扣。英国央行负责金融稳定、策略与风险的主管李·福尔格(Lee Foulger)表示,超过一半未通过中央清算系统的金边债券回购交易是在零折扣条件下进行的。
“在交易商与客户之间的金边债券回购中,零或接近零的抵押折扣意味着非银金融机构可以几乎无成本地建立起大规模杠杆,”福尔格在本月早些时候的一次讲话中表示。他强调,这“可能导致因抵押品或保证金追缴而产生巨大的或意料之外的流动性扩张需求,也可能引发被迫抛售并放大市场抛售压力。”
上图显示,英国主权债券收益率仍居高不下,该国借款成本在多轮波动中已超过2022年创下的历史高点。
市场参与者们——包括对冲基金行业组织,基本上都认为,仅观察折扣数据并不足够,监管机构应采取更“整体性”的方法。他们表示,零折扣反映了业内所谓的“组合保证金”——即银行依据一项交易对手整体交易敞口,而非仅其回购交易,来决定抵押品水平。
“在某一笔交易中缺乏折扣,并不意味着该头寸没有得到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管理基金协会负责欧洲、中东和非洲政府事务的主管罗布·黑利(Rob Hailey)写道。
在其最新的讲话中,福尔格邀请机构们提供此类组合保证金的“证据”,以便官员们评估“这种方法在资产组合层面以及在正常时期和压力时期对整个市场而言具体有多谨慎”。
英国央行的另一项提议涉及提高金边债券回购交易的中央清算比例。对冲基金行业组织敦促监管官员提供激励措施,而不是像美国那样采取强制性的做法。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业界抱怨后已经推迟了其合规截至的最后期限。
“这一市场目前的规模尚不足以在此时强行实施清算强制令,”管理基金协会的黑利表示。“如果英国金边债券回购市场规模扩大,且市场基础设施持续发展,包括有更广泛的市场参与者们加入,英国央行可以再行审视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