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雷军紧急辟谣,小米被推上风口浪尖

雷军:安全是前提,安全是基础,安全是一切。

出品 | 首席财经观察 作者 | 松涛

当流量如洪流般汇聚于一个品牌,它便再无“小事”。小米,正是被这巨浪推上顶端的典型。

赞美与质疑在数字浪潮中激烈碰撞,形成一股无形的审判力量,将小米牢牢锚定在公众视野的最中央,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审视与评判。

前路依旧漫长。这场由流量赋予的“万众瞩目”,究竟是加持其未来的光环,还是束缚其手脚的隐形枷锁?

答案,恐怕连小米自己,也仍在探寻。

小米汽车轮毂风波

近期,连续两起小米SU7碰撞事故,将车辆的轮毂安全问题推至舆论中心。

9月24日与10月17日,两辆小米SU7在不同事故中均出现同一现象:轮胎在碰撞后脱离车身,飞出数米之外。

相关画面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大量网友对小米汽车制造质量的担忧,不少人更直接质疑:轮毂结构是否不够牢固?

图源:微博

面对如潮的讨论,11月28日,雷军通过社交媒体对此作出公开回应。

他指出,轮毂之所以会脱落,是“为了避免发生严重碰撞时轮毂侵入乘员舱,造成更大伤害,小米汽车的车轮连杆设计会将轮毂抛出车体,保障乘员安全”。

图源:微博

为佐证这一说法,雷军同步发布了一段小偏置碰撞测试视频。

画面显示,在车辆以四分之一车头宽度撞击障碍物后,轮毂迅速脱离车体,同时安全气囊及时弹出,乘员舱结构保持完整,印证了该设计在特定场景下的安全意图。

图源:微博

对于雷军的这一解释,舆论呈现分化态势。

部分网友认可小米在安全层面的细致考量,认为这是以“弃轮保舱”的思维保障生命空间。

图源:微博

然而,也有不少声音持怀疑态度,他们质疑该说法是否属于“事后合理化”,并呼吁更多第三方测试加以验证。

图源:微博

这种怀疑,其实情有可原。

在大众的传统认知里,“坚固”与“安全”几乎是可以划等号的。一辆车在碰撞后依然保持“完整”,才符合大众对“靠谱”的直观定义。

当汽车遭遇碰撞时,车轮飞离的画面,给大众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在缺乏专业工程知识的背景下,视觉冲击带来的恐慌,往往比复杂的技术原理更具说服力。

这也是为何,当大众看到小米汽车轮毂脱落的场景,会第一时间认为是小米汽车的安全质量问题。

何为“丢轮保命”

在雷军回应质疑的评论区中,有网友对小米汽车的这一设计进行了科普,称之为“丢轮保命”

图源:微博

那么,到底何为“丢轮保命”?

其实,这个说法背后是一套成熟的工程安全策略,主要为了应对目前汽车碰撞测试中公认最严苛的工况之一:25%小偏置碰撞

在这种碰撞中,车辆仅以四分之一左右的车头宽度撞击障碍物,由于避开了主要承力的纵梁,撞击力会直接传到前轮。

这时,车轮反而成了威胁——它会在巨大冲击下连带悬架部件一起被压向乘员舱,严重威胁到驾驶员的腿部安全。

而“丢轮保命”的思路,可以说是“以退为进”。既然轮子留在车上可能伤人,那就设计成在碰撞瞬间,主动让它脱离车身,从而化解侵入风险。

一般来说,工程师通常会在前悬架的某个连杆(例如下控制臂)上预设一个“薄弱点”。

这个点不是质量缺陷,而是经过精密计算的“断裂引导区”,只有在特定方向和量级的极端撞击下才会断开。

配合车身结构与副车架的引导,车轮会按预定轨迹向外“旋转飞出”,而不是向内挤压驾驶舱。

这样做有几个明显的好处:首先,极大降低了车轮卡死驾驶员腿部的风险,保住了珍贵的生存空间;其次,轮毂断裂并飞出去的过程,本身也会吸收和消散大量碰撞能量,减轻对乘员舱的直接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丢轮保命”并非小米首创,而是全球多家主流车企在高安全性车型上已有应用的方案。比如沃尔沃,在其SPA平台的多款车型(如XC90、S90)上就使用了类似设计;奔驰、宝马、奥迪的部分车型,在碰撞测试或实际事故中,也表现出相同的“丢轮”特性。

小米此番对舆论的回应,看似是对产品质量的解释,实则为一次巧妙的营销:借普及“丢轮保命”这一安全策略,将公众质疑扭转为对自身安全技术的宣传。

小米汽车深陷信誉危机

即便小米官方已从技术层面给出了解释,但围绕其车辆安全质量的疑虑,在舆论场中并未完全消散。

这种持续的质疑,某种程度上与雷军过往的公开言论及小米汽车此前所经历的轮毂争议密切相关。

早前,一段雷军接受采访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他在谈及汽车设计时表示:“在汽车发展的140年里,全世界最聪明的设计天才们几乎穷尽了所有想法——而其中最难的部分,就是轮毂设计。”

他进一步透露,自己曾“看了5000副轮毂,看到吐”,并声称小米为每一款轮毂都生产了500个。

图源:抖音

这些表述在脱离具体语境被单独传播后,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许多网友认为“轮毂最难”之说有违常识,而“看5000副轮毂”的经历也显得颇为夸张,因而对其真实性与严谨性提出了质疑。

面对不断发酵的舆论,小米公关负责人王化出面澄清。

他指出,网络上流传的内容是对原始访谈的“掐头去尾、断章取义”,雷军当时是以轮毂为例,意在说明汽车设计中细节打磨的复杂性,而并非字面意义上认定“轮毂是造车最难的部分”。

图源:微博

尽管官方作出了澄清,但互联网的记忆与调侃并未就此停止。

当两起小米SU7在碰撞中发生“前轮车轴断裂、车轮脱落”的实际事故,通过影像资料在社交平台迅速传播,将“轮毂脱落”这一视觉冲击力极强的画面,与小米汽车的质量问题直接挂钩,使相关话题的讨论达到了高潮。

正因如此,即便此次雷军亲自下场,以专业术语“丢轮保命”和官方测试视频进行解释,仍未能完全打消所有人心中的问号。

这一连串的舆论反应,深刻揭示了小米作为汽车行业“新玩家”所面临的信任挑战。

在公众尚未建立起对品牌足够深厚的安全信赖之前,任何非常规的设计或解释,都更容易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甚至被先入为主地解读为“辩解”而非“科普”。

过往的争议与事故,无形中让部分公众在面对小米时,采取了一种更为审慎、甚至更为严苛的评判立场。

要跨越这道信任鸿沟,小米需要的不仅是技术上的持续投入与透明沟通,或许还需要用更长久、更稳定的安全表现来积累口碑,逐步赢得市场的全面认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雷军紧急辟谣,小米被推上风口浪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