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莫让“捡秋” 变 “毁秋”:文明应是秋日最美的底色

(来源:上观新闻)

随着全国各地陆续步入秋季,落叶成为不少城市的一道风景线。部分城市应景观营造需求,推出 “落叶不扫” 政策,走在街头,以 “金色地毯” 般的落叶为背景自拍,已成为游客们固定的打卡方式。

然而,在观赏秋色的热潮之下,一些不文明现象也随之滋生。据《半月谈》报道,大量游客受网上所谓 “捡秋攻略” 吸引,涌入景区捡拾板栗;更有游客攀折枝干、敲打树木,甚至用大袋装载果实离场。在部分公园内,还出现游客举长杆勾拉果实、肆意掰断枝条的行为,让 “赏秋” 变了味。

其实,“捡秋”最初是秋收后农民到田间地头捡拾遗落农作物的传统农耕习俗,核心价值观是避免粮食浪费、实现 “颗粒归仓”。如今,这一词汇突然走红,被赋予了全新含义:活动场景从农田延伸至城市,内容从捡拾粮食转变为秋日里到户外收集落叶、坚果、花卉等自然元素,通过制作手工艺品或拍照记录,感受季节更迭、寄托生活情感。

诚然,拾起一枚果实、一片落叶,本是人与自然对话的纽带。通过触摸自然元素,感受季节更替的韵律,体悟 “一叶知秋” 的生命智慧,还能让人寄托思绪、体悟人生。

但在互联网语境中,部分网络博主为博取流量,刻意泛化 “捡秋” 概念,将城市景观植被乃至农户正常种植的作物,都包装成 “大自然的馈赠”,误导公众无序采摘。

无序向周边植被索取 “秋天的记忆”,让 “捡秋” 异化为 “毁绿”,显然背离了这一户外活动的初衷。对景区及相关管理者而言,不妨通过划分 “可采区” 与 “禁采区”、设立乡村体验类项目等方式,为游客提供规范的参与渠道,让大家在划定区域内沉浸式感受秋日收获的喜悦,而不是在田间地头随意采摘、破坏生态。

从物质匮乏时代的生存必需品,到丰裕社会的精神追求,“捡秋” 作为感知秋天的方式一直在演变,但不变的应该是对自然的敬畏、对劳动的尊重,以及对生活本真的热爱。切莫让无序的“捡秋”消解了收获季节的勃勃生机。

原标题:《微言 | 莫让“捡秋” 变 “毁秋”:文明应是秋日最美的底色》

栏目主编:范兵、张裕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文汇报 王布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莫让“捡秋” 变 “毁秋”:文明应是秋日最美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