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南方国家对华认知何以不断“扩容”

本报驻埃及、印尼、尼日利亚特派记者 黄培昭 李培松 姜 宣

编者的话:近期,应邀参加2025世界中文大会的61名国际青年汉学家给中国领导人写信,分享了他们从事中国研究的经历和体会。从2025世界中文大会到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如何增强对华认知成了一个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理解中国不能止步于其文化层面,更要探索其驱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以及确保长期稳定的制度框架。从今天起,《环球时报》将推出“对华认知观察”深度认知系列报道,为您介绍越来越多全球南方国家何以不断增加对华认知维度、主要西方国家对华认知状况,以及国际社会的对华认知将在塑造全球秩序方面发挥什么作用。

研究机构持续“添丁”,青年学者脱颖而出

曾经,对许多中东国家而言,中国只是一个遥远的东方文明古国。如今,这一印象正被重塑。变化始于课堂——在开罗大学的一间教室里,一群埃及学生正用流利的中文讨论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非洲基础设施的影响。这样的场景,在如今的埃及高校并不少见。

近年来,作为增强对华认知的核心工具,中文教育在埃及遍地开花。目前埃及有28所高校开设中文专业或课程,20余所中学开设中文选修课。开罗大学孔子学院的注册学生从最初每年不足30人激增至近4000人,苏伊士运河大学等高校还开设中文翻译、商务汉语等特色专业。海湾地区的中文学习同样呈现蓬勃态势。阿联酋启动中文教学“百校项目”,目前已有171所学校开设中文课程,7.1万名学生学习中文。

在中东,将中国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的机构和学者数量不断增加。作为埃及中文教育和中国研究的核心阵地,开罗大学中文系十分有名。金字塔政治与战略研究中心、内阁信息与决策支持中心、埃及外交事务委员会等埃及主流智库涌现出一批出色的中国问题专家。沙漠研究中心作为埃及最古老的研究机构之一,与中方签署了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将在埃及沙漠研究中心设立区域办公室。沙漠研究中心特别看重中国在控制沙漠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治理经验。在沙特,科研与知识交流中心作为该国对华研究的重要平台,对中沙现代化路径比较和务实合作等领域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类似的变化也发生在非洲大陆。在非洲的人口和经济大国尼日利亚,与对华研究有关的机构,最早可追溯到该国建国之初成立的隶属于外交部的国际事务研究所,但当时中国问题并没有得到重点关注。尼日利亚对华研究机构和智库数量真正出现较为大幅的增长是在2018年以后。此外,尼日利亚不少企业成立了对华研究机构,包括2022年丹格特集团创立的中尼矿业合作研究所、2023年尼日利亚制造商协会创立的中国制造业创新平台等。

10月23日,印尼的对华研究机构又添“新丁”。由天津外国语大学与印尼巴东国立大学合作共建的巴东国立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在印尼揭牌。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以及中印尼关系的不断深化,印尼政商学界越来越重视对中国的研究,既有的研究机构加大了对中国的研究力度,专注于中国问题的新研究机构也不断涌现。

印尼的大学在增进该国对中国的了解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印尼大学是其中的佼佼者。加查马达大学的东盟研究中心虽然并非专注于中国问题,但一直积极与中国接触。印尼九所大学的孔子学院虽然主要侧重于教授中文和中国文化,但也帮助印尼民众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除大学外,研究机构和智库也是印尼研究中国的“主力军”。最活跃的智库当属印尼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它的对华研究涉及中国的方方面面。由印尼前总统哈比比创立的非营利智库哈比比中心也是一个积极开展中国研究的重要机构,它还组织活动并发布有关中国的报告。

印尼中国问题专家的代表人物是该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印尼驻英国前大使苏克玛。此外,近年来,一批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成为印尼研究中国问题的生力军。他们在中国留学多年,不仅中文水平很高,能够熟练地运用中文文献和来自中国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能够秉持较为客观的立场开展中国问题研究,其代表人物包括印尼全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维罗妮卡·萨拉斯瓦蒂等。

认知焦点,从文明到制度优势

随着中国的发展,其他国家对华研究与认知的焦点,已从中国古代文明等领域转向了中国的发展路径、合作模式与制度优势等。

《环球时报》驻埃及记者曾在中东多国驻站。据记者观察,十多年前,中东国家对华认知多集中于文化和经贸层面:文化领域以语言学习、传统文学艺术研究等为主;在经济领域,海湾国家将中国视为重要的油气出口市场,对中国科技实力和发展模式的认知较为有限;在政治层面,当时中东国家虽然认可中国的国际地位,但对中国外交理念、制度优势的研究相对薄弱。

十多年来,中东国家对华认知实现了多维度拓展:在政治领域,学者们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保障,高度认可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在经济领域,中东国家对中国的关注从传统贸易转向高科技、新能源等新兴领域,海湾国家资本紧盯中国人工智能、电动汽车、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环球时报》驻尼日利亚记者观察发现,从研究方向上看,2018年以前,该国专家更关注中国加强基建带来的发展,比较具象化。近年来,随着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尼日利亚专家更加注重研究中国制度为这些成就的取得发挥了哪些作用。

澳大利亚《墨尔本亚洲评论》今年6月发表的文章《印尼当代中国研究:当前认知格局快照》认为,印尼对华研究与认知的转折点出现在2000年左右,时任印尼总统瓦希德解除了有关中国的禁令,这一政策转变使中国研究在印尼飞速发展。

近十年来,中印尼关系迅速发展,中国连续12年成为印尼最大贸易伙伴和主要外资来源国,两国安全合作和人文交流也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在此背景下,印尼各界形成共识:加强对中国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与中国开展合作对印尼的经济增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维罗妮卡·萨拉斯瓦蒂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称,近十年来,印尼对中国的研究快速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2015年到2017年这一时期。在此期间,中国惊人的经济增长成为印尼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他们研究的重点是“中国经济奇迹”以及中国如何快速实现工业化;其次是2018到2021年这段时间,这一时期印尼对华研究的重点课题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时研究也扩展到其他领域,包括国家治理模式以及中国的全球外交等;最后是2022年至今的这几年,印尼对中国的研究与认知已进入巩固深化阶段。对一些高中生或大学生而言,中国是技术创新的源头。部分印尼学者认为,中国是实现科技变革与国家发展深度融合的成功典范。

“从根本上说,是对中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关注”

“我就是特别想知道,中国为什么能够在40余年时间里取得了超过别人几百年的成就。”尼日利亚国际问题专家奥索克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一语道出了该国增强对华研究与认知的关键原因。他直言,从根本上说,尼日利亚研究中国问题机构和学者的增加,是该国以及其他非洲国家对中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关注。

埃及贝尼苏韦夫大学政治学教授纳迪娅·赫勒米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与西方建立在剥削殖民基础上的现代化不同,中国通过自我发展实现进步并分享成果,其制度建设和发展模式对追求振兴的中东国家具有重要借鉴价值。沙特科研与知识交流中心中国研究部主任赛义德指出,中沙现代化道路在价值内核上高度契合,均追求符合自身国情的全面发展,为其他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

据印尼安塔拉通讯社报道,印尼高等教育与科技部部长尤利亚托最近表示:“我们希望学习中国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经验。”尼日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中国问题专家阿古博士也表示,非洲国家正在寻求学习中国在减贫、经济增长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经验。

有分析认为,不少全球南方国家加强对华研究与认知是双方经贸合作深化的必然结果。以阿拉伯国家为例,2024年,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额达到4074亿美元,中企在埃及、阿联酋和沙特等国建设了多个产业园区,而阿拉伯国家主权财富基金和企业积极在华投资石化、新能源和科技等产业。这使得不少阿拉伯国家企业需要了解中国市场规则以及企业运作模式,由此推动了对华研究的实用化发展。

面对复杂的地缘政治局势,中东国家愈发重视与中国的战略协作。中国在地区问题上秉持公平正义、积极劝和促谈的立场,以及在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等全球议题上的建设性作用,让中东国家认识到深入了解中国外交理念和国际角色的重要性。尼日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研究部主任乌比认为,中国是可以帮助维护世界公平正义、维护全球南方国家利益的力量,中尼可以在联合国改革等问题上互相帮助。

对华认知的深化为各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埃及通过学习中国技术和经验,成为首个具备卫星总装、集成和测试能力的非洲国家;海湾国家借助中国科技优势推进能源多元化,阿曼伊卜里光伏电站等合作成果,助力两国实现经济转型目标。

然而,不少国家在增强对华研究与认知方面仍存在不少障碍。维罗妮卡·萨拉斯瓦蒂对《环球时报》记者举例说,在印尼,有的中国问题专家因为中文水平不高,因此只能依赖西方文献和数据,这种依赖限制了其对华研究成果的深度和原创性。此外,不少印尼学者对中国的研究仍受西方视角影响,致使他们固守对中国的偏见。

维罗妮卡认为,过去十年,印尼与中国的关系经历了重大转变,中国应加大与印尼的交往以及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印尼民众客观认识两国关系的互利共赢性质。

下期预告:

在西方国家,民众的对华认知以及学界的对华研究整体呈现出更加多元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观点的分化也在加剧,对中国持正面看法的人逐渐增多,但对中国持偏见的人也同时存在。有常驻美欧的学者认为,加强民间交流、让双方民众更多地相互走动,用微观叙事对冲宏观叙事是改善西方国家民众对华认知的重要手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南方国家对华认知何以不断“扩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