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唐山劳动日报)
11月27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唐山答卷系列主题第十场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十四五”时期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成果。
■ 多措并举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稳步扩大试点城市建设成效
2021年唐山市入选“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成为国家首批21个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之一。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全市共有高职高专院校7所,在校生8.35万人,其中国家优质校2所,省优质校1所;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2024年晋升本科职业技术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个独立升本的职业院校,连续两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院校。有中等职业学校32所,在校生7.9万人,其中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6所;河北省精品校3所,名牌校8所,特色校1所,整体水平居全省前列。目前,全市已构建起覆盖“中—高—本”各层次衔接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产教融合载体建设不断加强。成立唐山市产教融合发展研究中心,为唐山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高水平建强“两翼”,推动组建唐山高新区、河北唐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和绿色智慧矿山煤炭、现代农业、京津冀康养3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其中唐山高新区产教联合体入选全国首批28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之一,是河北唯一,建设了“工业机器人共享培训基地”,有关做法被新华社、中国教育报报道,建设模式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典型案例。玉田县创新成立智能装备制造(印机)产教聚集体。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深化。深化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育人模式,唐山学院成立机器人现代产业学院,与首都经贸大学联合共建电子商务学院;唐山师范学院组建全省首个海洋学院。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与中车集团合作开设动车组机器人加工现场工程师班;唐山职业技术学院与首佳集团共建老年保健与管理订单班及健康养老创新中心。各中职学校建设智能制造、机器人、旅游、京东数字商务、农机具等特色产业学院16个,开设订单班92个。积极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成功申报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5批共79家,推动校企深度合作。
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不断优化。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需求,实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调整工程。“十四五”以来,21所院校累计新增匹配地方产业特色、发展前景良好的专业105个,撤销了招生或就业困难的专业48个,有效对接了产业需求。各高等职业院校先后获批国家高水平专业群2个,河北省高水平专业群4个。中职学校有76个专业被评为省级骨干或特色专业,占全省总数的13%。
■ 应对学龄人口变化,制定优化基础教育资源布局规划“一县一案”
“十四五”以来,随着我市学龄人口变化,学前和小学阶段入学数量逐年下降,初中阶段在学规模正在度峰,高中阶段即将达峰。为此,市教育局提前布局,精准测算不同学段和城乡不同区域间的学位供给需求情况,全市18个县(市、区)全部制定优化基础教育资源布局规划“一县一案”,并同步建立学龄人口与教育资源需求预警机制。
围绕三个学段,统筹布局。着力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十四五”以来,新建城区公办园131所,增加学位2万个;对52所无生源的农村民办园动态监测,防止无序关停。着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分区域调整义务教育资源,确保有增有减、弹性供给,在保留必要小规模学校基础上,对无在校生和生源持续萎缩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实行撤并,未来三年将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74所,新建改扩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38所。着力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应对我市2029年普通高中达峰学位不足情况,2024年制定《普通高中建设规划》,确定到2028年新建普通高中9所、改扩建22所,增加学位3.5万个。
强化三方面统筹,分类施策。发挥市级统筹作用,加强动态调整和余缺调配,按照家校距离不超1.5公里的要求,2025年全市就近安置学生4285名、教职工487名,同时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紧缺学科教师优化调配。对撤并后的校舍,24所学校中有19处改为劳动实践基地、功能教室或农村教师周转房,5处用于老年教育、社区服务等,最大限度用于教育功能转化,避免资源闲置和浪费。
夯实三项举措,因地制宜。针对北部山区学校布局散、规模小、路途远的实际,规划建设寄宿制学校,遵化、迁西、迁安三个县市建成标准化寄宿制和半寄宿制学校99所。为解决家长接送难问题,提供免费校车服务,全市专用校车达到297辆,惠及2.1万名学生。全市建成具备“互联网+明厨亮灶+AI”功能的中小学食堂409个、配餐制学校143所,2025年秋季,市域所有学校实现“食材集中采购和智慧监管”全覆盖。
实施三大工程,扩优共享。实施“教共体”创新工程,启动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教学教研、考核评价、学生交流“五位一体”的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工程,全市“教共体”达450个。实施教师“强基”工程,“十四五”以来,每年城乡教师支教交流达2000名;连续三年每年面向部属、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和“双一流”高校专项选聘优秀毕业生1000人,优先补充到基层学校。实施数字赋能工程,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网教共同体”模式,河北省13个教育部智能研修平台领航培育区,我市有9个。全市数字校园总数达到720所,到2026年将实现数字校园全覆盖。
■ 校园餐满意度提高到97.8%,实现了让学校省心、家长放心、学生舒心
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及省委、市委关于校园食品安全工作部署,在落实省教育厅校园餐“四化”建设的基础上,提出“食堂建设标准化、日常管理规范化、大宗采购集中化、流程监管智慧化、协同监督常态化”的“五化”整治举措,重点突出智慧监管和集中采购。
2025年9月,市级层面整合集中采购、智慧监管、膳食经费管理、营养均衡规划等核心功能,升级建立“一中心四平台”校园餐数智管理系统,打造“供应商入围、食材标准、集采竞价、配送过程、检测验收、财务结算、日常监管”七大阳光环节,实现食品安全、营养均衡与成本优化的深度融合。
目前,全市所有县(市、区)及市直中小学已全部实现数字化平台采购,体校、艺校等行业外学校也同步纳入采购体系。从运行成效看,通过数字化平台集采后,采购食材综合价格较市场价格下降15%左右,在饭菜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各校食堂肉制品采购量提升16%。差额收益直接惠及学生餐品,唐山市第一中学推出一元排骨、一元鸡腿、一元炖牛肉等“月末结余套餐”,遵化市石人沟小学午餐由一荤两素调整为两荤一素,学生在校就餐率由原来的68%提高到85%,丰南区一半以上的中小学为学生午餐加赠了餐后水果,所有市直中小学全部采用品牌花生油炒菜,真正实现经济实惠与营养升级的双重优化。
实施集采集配后,实现了食堂采购“双简三降四提升”:即简化了招标组织工作和财务核算手续,降低了采购价格、物流成本和廉政风险,提升了安全智慧监管能力、优质食材占比、膳食营养配置水平和学生满意度,全市中小学食堂食材集采占比(入口率)由原来的67.1%提升至72.3%,校园餐满意度由原来的92.4%提高到97.8%,实现了让学校省心、家长放心、学生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