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墨道传薪—贵州省文艺名家工作室·岳黔山工作室美术作品展”现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蔚 摄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江南
秋雨润物细无声,画展映情意悠长。11月12日,“墨道传薪——贵州省文艺名家工作室·岳黔山工作室美术作品展”在贵阳美术馆开幕。这场画展不仅是对150余件美术精品的集中展示,更是一份关于贵州文艺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精彩答卷。
从2022年成立至今,岳黔山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以“筑巢引凤”的开放性教学、多维融合的实践体系,推动了中国画的当代化探索与地域文化表达深度联结,为繁荣发展贵州美术事业、提升美术人才培养能力作了可贵的探索。
“工作室是贵州推动文艺人才培养的重要文化工程,初衷是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美术人才。”开幕式上,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学院原院长岳黔山深情地说道,希望未来工作室能继续深耕黔中文化沃土,培养更多优秀美术人才,让传统笔墨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多元教学体系打破传统边界
本次展览以“墨道传薪”为主题,旨在展现中国画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与创新,是岳黔山工作室成立3年的一个系统性总结,不仅有对当代中国画教育路径的深入探索,也有对贵州风物与时代气象的深情描绘。
据悉,展出作品涵盖写生、创作、研究多个维度,这些作品以多元的艺术语言,共同勾勒出工作室3年来在艺术教育与创作实践上的清晰探索轨迹。
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徐恒介绍,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始终以“人才培养”与“精品创作”为核心,打破了传统画的科目壁垒,构建了“领衔导师—全国名家—核心成员”协同发力的教学机制,并通过“理论+示范+写生+创作”的多元模式,切实推动学员在笔墨训练与时代主题中实现艺术突破。
徐恒认为,这样的模式对贵州美术界而言,是一次具有开拓性的创新探索。“3年来,工作室累计开展理论授课31次、现场示范创作21次、省内外采风写生11次、集中创作6次,形成了‘道技结合、守正创新’的教学逻辑。”
从精准育才到成果井喷
成立之初,工作室便以“出精品、育人才”为目标,实现了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三大题材的全覆盖教学。
其成果直接反映在学员作品入选国家级展览的突破上:在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工作室学员斩获进京作品1件、入选作品5件的佳绩;另有11幅作品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各类全国性展览,学员中还有3人新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岳黔山表示,工作室的学员覆盖全省各地,既有专业画家,也有大学老师、中小学美术老师等,通过这种班级模式的培训,让这些青年美术家的创作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水平提升后,他们再去教授学生。这种模式助力美术事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好的传承。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开放性成为该工作室的一个核心特征。徐恒透露,工作室最初立项规划时成员不超过10个人,但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和拓展,最终12名学员带动了将近60人来上课。他说,“在岳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工作室还吸引了全国10余位名家赴黔授课,这种‘以名家引名家’的机制,使学员在深耕传统笔墨的同时,得以窥见全国美术创作的多元视野。”
让笔墨与时代同频共振
以笔为心,以墨为魂,中国画用笔墨纸砚在黑与白之间,构建了绚烂的东方色彩和浩瀚的艺术世界。工作室的成功实践,也展示了贵州为构筑文艺高峰奠定坚实人才基础探索出的有效路径。
展出作品中,既可见《小桥人家》对苗岭烟云的细腻刻画,也有《对艮岳山的猜想》对现代化建设的意象化呈现,还有《二十四道拐印象》对高山深谷中“黔”道险峻的描摹……这些创作取向源于工作室“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实践导向,学员们多次深入贵州各地,以及云南西双版纳、河南太行山等地写生采风,让笔墨与时代同频共振。
学员熊爱琳在采风中,对黔中屯堡的所见所闻印象最为深刻,并据此创作了展出作品。“我的画作主要以生活富足、面容慈祥的屯堡老年妇女为描绘对象。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是贵州‘四大文化工程’之一,以此为灵感进行创作,我觉得很有意义。”
学员肖志伟的作品主要表现了彝族祖先驯服牲畜的过程。他解释,“画面其实是一个演绎的表现场景,整体的呈现是舞台剧的表现形式。”
在学员周艳昀看来,自己在工作室3年多的学习经历,不仅锤炼了笔墨技法,更深化了对中国画精神内涵的理解,提高了艺术修养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