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晚报)
转自:沈阳晚报
□尚志文
窗外的梧桐叶落尽了,枝丫在冬日的薄阳里勾勒出温柔的剪影。我坐在阳台的圈椅上,手里捏着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里,一位三十出头的女子卷曲着头发,穿着改良的旗袍,笑容温婉;身边两个孩童,一个在儿童小汽车里“驾驶”,另一个坐在小凳子上。这张1955年摄于锦州的老照片,记录的是我的奶奶,和她的两个孩子——我的父亲与二叔。
那时的奶奶才二十八岁,而今我已步入不惑。七十年时光流转,这张照片却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优雅坚韧的女子如何用她的一生,为整个家族注入了不竭的精神血脉。此刻,我尤其想对远在天国的奶奶说一声:谢谢您!
感谢您,让歌声穿越时空守望
打开那个珍藏记忆的木匣,里面一张泛黄的宣纸上,馆阁体工整地抄写着《送别》的歌词。这是奶奶生前最爱的歌,也是哄我入睡的安眠曲。
感谢奶奶,让这首《送别》成为我们家族四代人的精神纽带。2009年,我的儿子出生,奶奶已离世四年,但这首歌依然在延续它的使命——我像奶奶当年哄我那样,轻轻哼唱着“长亭外,古道边”,哄着孩子入睡。在悠扬的旋律里,我忽然明白,奶奶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歌声,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温柔守望。
奶奶生于1927年。她的伯祖父在远征回京途中病逝;祖父在甲午战争中虽幸得保命,却余生沉郁。家族在时代浪潮中起伏,但那份家国情怀却从未湮灭。从祖辈在烽火岁月中守护山河,到父辈在建设年代奉献青春,再到如今的我们在平凡岗位上恪尽职守,感谢奶奶,让我们懂得,个人的命运永远与家国相连,而真正的传承,是让精神的火炬代代相传。
感谢您,用善良点亮人间微光
整理着奶奶的遗物,指尖抚过那些平整的衣襟,忽然想起她常说的话:“衣要折得平,心要放得宽。”感谢奶奶,用一生的言行教会我们,真正的体面不在于外表的光鲜,而在于内心的宽广。
奶奶是一个永远笑对生活的人,留下的每一张照片都洋溢着温暖的笑容。即使在最困难的年代,奶奶的善良也从未褪色。记得卫东叔叔——那个从北京来的少年,在特殊年代里失去了依靠。奶奶心疼这个无亲无故的孩子,时常叫他到家里吃饭,拿出冬衣给他御寒。“那时候要是没有干妈,我真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2005年,在奶奶的葬礼上,从南京赶来的卫东叔叔泣不成声,那一声发自肺腑的“妈”,让在场所有人潸然泪下。
奶奶的善良,不仅温暖了卫东叔叔,也改变了小姑姑的命运。当得知爷爷的大学同学夫妻双亡,留下三岁的女儿无人照料时,奶奶毫不犹豫地接过了抚养的责任。那时家里已有七个孩子,全靠着奶奶和爷爷的工资度日。为了让孩子们吃饱穿暖,心爱的旗袍改成了童装,嫁妆换来了粮食,却唯独留下了爷爷的小提琴——那是一个妻子对丈夫热爱的坚守。感谢奶奶,用行动告诉我们:善良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本能;爱不是计较得失,而是不计代价的付出。
感谢您,以乐观铺就生命底色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是奶奶经常对我说的话。她总笑着说:“心大乐观,活得久呀!”感谢您,奶奶,用这种深入骨髓的乐观,为我们铺就了生命的温暖底色。
八个月大时,我便由奶奶抚养。没有母乳,养只奶羊;哮喘无法上学,亲自教。从英文字母到《笠翁对韵》,从加减乘除到唐宋明清。在奶奶的教导下,我从未错过成长的任何一课。
秋日葡萄架下的午后,奶奶提起沸水,冲入盖碗,茶叶在碗底打了个旋,慢慢舒展开来。“你看,这第一遍水是去浮尘的,就像咱们遇到事儿,得先把心里的毛躁滤掉,才能看清根本。”感谢奶奶,在每一个这样的寻常时刻,用最朴素的方式,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活的纷扰。
暮色渐浓,我轻轻抚平手中的相册,那些泛黄的照片在夕阳的余晖中仿佛被重新点亮。奶奶的雕花樟木箱子还在老屋,铜锁偶尔会发出轻轻的叩响;那只青花盖碗历经百年,依然温润如玉;卫东叔叔寄来的点心就放在案头,一如往昔。
感谢您,奶奶。您用一生的时光,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优雅地老去,什么是坚韧地生活,什么是无私地付出。您留给我们的,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生范本,而是一种在苦难中依然保持尊严、在困境中依然心怀善意的生命态度。
您为我们铺就的这条洒满阳光的路,我们会一直走下去,带着您的期望,把这份温暖传递给更多人。因为我知道,最好的感谢,不是泪水,而是延续;最深的怀念,不是悲伤,而是活成您希望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