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晚明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出现了数量庞大的市民阶层,主要由商人和手工业者组成。他们摈弃“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以及传统的轻商观念,追求商业利益和享乐生活,呈现出迥异于传统社会的新风貌,对当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崛起的市民文学不但本身就是一种商业化的创作行为,也是当时江南市井生活的客观反映,其中以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与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最为典型,被合称为“三言二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三言二拍”的研究和解读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相关著作迭有所见,晚明江南社会的风貌也越来越清晰。近日,深耕晚明多年的简雄先生出版了新著《明朝会》,该书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可以说是这一领域不可多得的佳作。
本书分为十章,对“三言二拍”中记载的商人、三姑六婆、秀才、妓女、绿林、基层官员等各个群体进行了全方位的透视,对江南的城市及市井生活做了生动的展示和剖析,语言活泼,新见迭出,为深入研读“三言二拍”以及晚明江南社会提供了颇具价值的参考。
视野开阔、逻辑清晰是本书的一大特点。本书将“三言二拍”中的所有故事融会贯通,按照论述需要重新归类,展现的不仅仅是个体的悲欢离合,还是一个个群体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客观画像。如第二章《商人:新生的力量》内容取材广泛,“三言二拍”的五种书均有涉及,商人群体涵盖了湖广商、徽商、陕西商、洞庭商、江西商等各个地域,有行商,有坐贾,还有海外经商者,全面解读了当时商人的经商和生活状态,不仅如此,还认真分析了商业资本的去向以及社会的仇富心态,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发展壮大的原因由此可见。
《明朝会》注重文史互证,书中内容除了取材于“三言二拍”之外,还参考了包括正史、方志、家谱、笔记、别集以及当代学界的研究专著、论文等,数量达百余种之多。如在第四章《风月:红尘的情调》中,就依次引用了谢肇淛、余怀、李贽、谈迁等人的笔记,还参考了陈继儒、范允谦等人的著作,这些作者均生活于晚明时期,和“三言二拍”不少故事发生的时间相同,引用和参考的内容可以和“三言二拍”的故事细节互证,补充了不少背景材料,有助于读者加深对相关内容的认识。如在第五章《绿林:游民的江湖》解读《醒世恒言》中“蔡瑞虹忍辱报仇”的故事时,提及了一个叫朱源的温州举人,“四十多岁了尚无子嗣,娘子催他赶紧娶妾”,就解释了此处强调四十多岁的原因在于《大明律》规定“其民年四十以上无子者,方许娶妾,违者笞四十”,用以说明冯梦龙的创作并非随意而为,颇有说服力,此类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展现了作者精深的学术功力。
在古典文献的解读中,叙述的风格十分重要,过于严肃就缺少了可读性,而过于戏说,就缺少了可信性。简雄为资深媒体人,语言表达十分生动,在《明朝会》一书中,他立足于“三言二拍”的内容,用活泼风趣的语言给读者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虽然解读的是四百年前的晚明江南,但书中常见“citywalk”“C位”“恋爱脑”“仙人跳”“吃瓜群众”等现代词语,这些词语不但让晦涩的文献解读变得诙谐幽默,通俗易懂,而且也拉近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让读者体会到历史并不遥远,从而增加阅读兴趣。
“三言”的作者冯梦龙是苏州人,“三言二拍”的很多故事都设定在苏州,涉及苏州的风物甚多。简雄长期生活在苏州,熟稔苏州的历史和掌故,所以对涉及苏州篇目的解读尤其精彩,该书的第一章《城市:众生的舞台》甚至就是以苏州为中心展开叙述。举凡苏州的阊门、枫桥、山塘、虎丘山、玄妙观、荷花荡、垂虹桥、三高祠、洞庭东西山等地的前世今生,唐寅、姚广孝、张士诚等人物的生平情况,以及“烧狗屎香”等民俗,本书都能追根溯源,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另外,对于苏州史料的熟稔,也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如在第五章中,提及《初刻拍案惊奇》卷八“乌将军一饭必酬 陈大郎三人重会”的故事,就指出此类故事在明代苏州士子的笔记集中多有记述,如太仓人陆容《菽园杂记》卷八、常熟人钱希言《狯园》卷十六等,分别说的是苏州商人蔡氏和苏州皋桥油漆商何氏兄弟的相似奇遇,为考证此故事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线索。
通过《明朝会》的解析,“三言二拍”不再是一篇篇孤立的话本小说,不再是让人望而却步的古典文学,而是有温度、有情感、有生命力、让人产生共鸣的活生生的故事,是我们透视晚明市井烟火的重要窗口。
孙中旺(作者系苏州图书馆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