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晚报)
转自:沈阳晚报
1992年的那个寒夜,辽宁朝阳的石子公路上,两个12岁的女孩因骑车返乡遭遇意外,在黑暗与伤痛中茫然无助。彼时,两名稚龄小弟递来清水,两位素不相识的高中男生挺身而出,用清水、陪伴与一路护送,为她们驱散恐惧,照亮回家的路。
□王彩丽
寒夜归途,一场始料未及的意外
1992年,家住辽宁朝阳贾家店农场的贾甫慧,小学毕业考入离家40公里外的重点中学——木头城子完全中学。因为住校,12岁的她格外思家,便约上同学晓丽,趁周末想悄悄溜回家。在那个公交不便、通讯匮乏的年代,没有直达家乡的车辆,两人盘算着先坐车到大平房高中,再借贾甫慧哥哥的自行车骑行返乡。
“现在想来,当时真是年少莽撞,根本没考虑过两个小女孩骑车走夜路的危险。”回忆起当年的决定,贾甫慧仍不免感慨。当两人乘坐公共汽车抵达大平房镇时,已近黄昏,借到自行车后才发现,15公里的石子公路,一个人驮着另一个人骑行,远比想象中艰难。
行至西德村前的一段大下坡时,两人本以为能稍作喘息,却没想到意外正在逼近。“下坡时车速越来越快,我想刹车,却发现借来的自行车车闸根本不好使!”贾甫慧瞬间慌了神,手一抖,自行车失去平衡,带着两人一同摔进了路边的沟渠。待两人挣扎着爬起来,已是伤痕累累,特别是贾甫慧鼻血止不住地流,模样十分吓人。
双重暖意,稚龄小弟与热血小哥的守护
伤痛与黑暗让两个小女孩陷入绝望,晓丽强忍着疼痛提议:“咱们找个人家借点水,洗洗鼻血吧!”两人相互搀扶着,敲响了路边一户人家的大门。院子里的灯亮起后,两个七八岁的小男孩走了出来,一个拎着斧子,一个拿着手电筒,眼神警惕。“我们是路过的,骑车摔了,能给我们点水吗?”晓丽带着哭腔解释。两个小男孩说父母没在家,相互对视后关上大门。就在两人以为要被拒绝时,大门再次打开,一个端着清水,一个仍拎着斧子。“现在想来,他们是怕有危险,带着斧子既想帮我们,又在保护自己,天真又勇敢。”贾甫慧说。
清水洗去泥土和血迹,贾甫慧的鼻血渐渐止住,“那盆清水虽普通,却在最无助时给了我们安慰。”晓丽说,这是寒夜里的一束光。
谢过小男孩后,两人推着损坏的自行车继续前行。就在绝望之际,两道手电光束从身后照来,两个大男孩追上来。“你们怎么浑身是伤?”男孩关切地询问。两人哽咽着讲述了经过,得知她们还要骑行数公里,两个男生当即说:“我们是大平房高中的,送你们回去吧。”这突如其来的援手,如同黑暗中的第二束光,让两个女孩看到了希望。
永远铭记,感激之心从未更改
当晚,两个男生安全地将她们送到家门口。看到女儿浑身是伤,贾甫慧的父母又心疼又着急,紧紧握着男生的手连连道谢。
在父母再三追问下,一个男生仅透露:“我家住在西德村,姓曹,在大平房高中上学。”说完便骑车消失在夜色中……
如今疤痕渐渐淡化,但四个少年的身影却深深印在她们心底。“这么多年,我们经常提起那个夜晚,每次都感慨万千。”晓丽说,她们无数次想起四个少年,想知道他们过得好不好,想亲口说一声完整的“谢谢”。
三十余年光阴流转,当年的小女孩已近知天命之年,当年的石子公路也早已变成平坦柏油路,自然,当年的稚龄小弟已过不惑,青涩少年或许也两鬓染霜,而那份深夜里的双重温暖救助,却如同烙印般刻在记忆深处。贾甫慧曾尝试寻找恩人,却因当年信息有限屡屡受挫,但她从未放弃寻找的念头。如今,她们怀着满心赤诚,跨越时光的阻隔,借助文字,向未曾留下全名的“小哥哥”,以及天真勇敢的“小弟弟”,道一声迟来的感谢,让这份尘封的善意被岁月永远铭记。
善意不分年龄、不分大小,一次援手、一盆清水、一句安慰,都可能成为他人生命中最珍贵的温暖。愿这份跨越时光的心,能唤醒更多人心中的善意,让互助互爱成为人间常态,让每一份温暖都能被岁月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