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齐延迪
扑通、扑通——11月17日,初冬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创业孵化基地里,清脆的声响此起彼伏。循声望去,养殖池中的黑鱼鱼苗正在欢快地跃出水面,在透窗而入的阳光中划出转瞬即逝的银弧,又落回水中,溅起细碎的水花。
“鱼苗这么活跃,直观体现了我们饲料的效果。”站在池边的王若曦含笑说。这位1996年出生的姑娘言语间透着笃定的自信。这些在水中欢腾跳跃的小生命,正是她和团队研发的高蛋白牧草饲料效果的最好见证。
从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课堂,到上海写字楼里的猎头职场,再回到青海投身牧草育种科研,王若曦将这几段看似不相干的经历融汇在一起,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业之路。“其实本科期间我就尝试过创业。”谈及初心,她眼中闪着光:“虽然失败了,但创业的念头从没熄灭。”
毕业后在上海担任猎头期间,她通过与不同领域创业者的深入交流,对职业发展有了新的思考。“那段经历让我认识到,选择一个能够创造实际价值的领域更重要。”王若曦说。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她开始将目光投向家乡青海。“青海的生态特质独特,我在想,如何将这种特质转化为发展的优势。”这个想法推动她做出了重要决定:果断辞去工作,回到青海深造。
2021年,王若曦考入青海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自此开启学研并行的成长之路。同年,她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牵头创立青海卓雅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带领团队研发“万亩高原草畜一体化”项目。期间,她一边系统钻研遗传多样性理论知识,一边将学术成果快速转化为创业实践,稳步踏上科研与创业深度融合的新征程。
创业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面对15779亩(1亩≈0.0667公顷)示范基地,王若曦坦言最初感到无从下手:“面积太大,站在那片土地上,一时不知从何做起。”土地统筹、水资源调配、部门协调等难题接踵而至。
科研攻关同样充满挑战,最令她难忘的是一次分子标记的错误。“因为一个标记错误让整个研究延误了近两个月。”她感慨道:“直到草长出来才发现问题,那种挫败感确实很难受,但这次经历也让我们更加懂得了科研工作的严谨性。”
在团队12名成员的协同攻关下,技术突破接踵而至。这支汇聚了青海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人才的科研团队,创新性地采用远程协作模式,在各自实验室同步推进育种实验。
针对我国80%苜蓿草种子依赖进口的现状,王若曦团队创新研发的高原良种繁育技术,培育出千粒重2.1克的优质草种,年产能达3210吨,为防治草场退化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团队还成功将苜蓿草亩产从350公斤提升至420公斤甚至480公斤。这些成果均以免费授权方式向当地推广,真正践行了科技惠农的创业初心。
团队持续开展的高寒荒漠草地适应性试验也取得了成效。通过构建适用于海西州的牧草基因型—环境适应性评价体系,采集200余组田间性状与土壤环境参数,形成了高原草地育种的基础数据库。基于连续试验数据,新一代耐逆牧草在示范地较当地常用品种平均增产8%-12%,水分利用效率提升约6%-10%。试验地部分轻度盐碱区块的土壤含盐量明显下降,整体呈现持续改良趋势。
在牦牛繁育方面,野血牦牛冻精技术已完成多批次验证,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良好水平。智慧农业系统的应用让示范区实现了精准化管理,目前已部署气象、土壤水热和牧草生长监测点60余个,每日采集数据约8640条,为高原牧草产量预测与田间管理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她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一套完整的“草-畜-鱼”生态循环模式正在高原上成功运转:以优质牧草养殖牦牛,利用高蛋白牧草加工鱼饲料,再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还田滋养牧草。这套模式形成了资源高效利用的闭环系统,不仅显著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每年还能减少化肥投入约80-120吨。连续监测数据显示,示范区土壤含水率提升3%-5%,植被覆盖度增加5%-8%,生态环境呈现稳定改善趋势。
如今,王若曦的团队正致力于持续优化这套生态循环模式,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为高原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探索新路径。
王若曦告诉记者,第二天她要去都兰县采样,过几天还要赶往青海湖……这个年轻的姑娘总是停不下来。她带着年轻人特有的那份笃定与果敢,在高原上继续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创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