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千龙网)
手机厂商的官方商店正在成为唯一流量入口,这种发生在手机行业的平台级垄断风险必须及早遏制。
据新京报报道,11月26日,市场监管总局在广东深圳对手机和手机应用平台企业开展反不正当竞争合规指导。市场监管总局通报了手机行业不正当竞争典型案例,并指出,作为数字经济关键组成部分,手机和手机应用领域当前非理性竞争问题较为突出,部分企业利用技术、数据、平台规则等优势实施一系列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近年来,国产手机产业日益壮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但与此同时,很多困扰行业的痼疾却并未缓解,流量劫持、强制跳转、恶意不兼容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发生,这些行为不但影响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也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更扰乱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威胁到整个数字经济的未来结构。
手机厂商之所以对流量劫持、强制跳转、恶意不兼容等行为乐此不疲,除了盈利需求之外,其根本目的是抢占入口。因为手机厂商不只是在卖硬件,同时还在销售软件应用,为了最大限度把用户圈禁在自有生态内,它们习惯于设置各种生态壁垒,竭力封锁竞品应用。
为此,还引发出不少法律纠纷。比如,2016年,就有北京某应用商店经营方以不正当竞争为由,将某知名国产手机厂商告上法院,称后者手机及其操作系统对其应用商店及其游戏应用的下载进行了“恶意干扰”,当用户通过浏览器或第三方商店下载时,系统弹出“未经安全检测,请谨慎安装”的提示,并推荐“官方”应用商店。
这种行为经常打着“安全”的幌子,名义是为用户安全着想,实际上却对用户造成了误导,使他们无法成功下载到想要的服务。由于手段比较隐蔽,这类行为虽然损害了用户权益,却极少遇到“较真”的个人用户,往往是那些深感利益受损的相关厂商会站出来通过法律手段维权。
市场监管总局在深圳开展的合规指导关键词是“反不正当竞争”,说明此次监管治理已经超出消费者保护层面,而事关整个手机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国家产业竞争力培育。
监管部门通报典型案例、明确规则边界,释放出清晰信号:数字经济再快,也不能脱离法治的轨道;竞争再激烈,也不能突破公平的底线。
以往,监管部门在科技行业的反垄断监管重点多为互联网平台企业,但随着手机行业竞争态势的变化,手机厂商也被纳入反垄断监管中。这是因为,在应用分发领域,此前各种应用商店百花齐放的局面已经终结,手机厂商的官方商店正在成为唯一流量入口,这种发生在手机行业的平台级垄断风险必须及早遏制。
谁占据流量入口,谁就能控制用户留存和商业收益。在这样的竞争逻辑下,手机厂商有强烈的“设门槛、建围墙”动机。这种做法短期内可能有利于企业,但长期则会损害创新环境,让中小开发者无力参与市场竞争。
从宏观意义上讲,如果说十年前手机还只是数字消费品,但当数字经济进入深水区,手机行业早已成为基础设施级别的竞争入口,同时还是国家数字基础设施的重要入口,是全国10亿多用户的数据入口与算法入口。对国家而言,它已不是简单的商业产品,影响到包括消费者权益、公平竞争、数据安全、产业整体创新能力等多方面。
尤其是随着大模型时代的来临,手机作为入口,其分发权将变得更加重要,它将影响到哪些大模型能获得用户,哪些会被折叠、屏蔽、提升风险,如果任由手机厂商操弄权限,而阻碍了类似Deepseek这样的后起创新者崛起的话,影响到的将是未来AI行业的创新和竞争结构。总之,AI时代的应用入口不该也不能被某几个终端厂商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