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读残书,亦有其乐

●路来森

何为残书?简言之,残缺不全之书,即谓之残书。

具体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未竟之书,即作者未曾写完的书;二是缺页之书,或因装订漏页,或因频繁翻阅而致残损;三是字迹漫漶,包括漏字、错字,或因避讳而将个别字涂抹、框注等。

读书,自有其乐。读残书,亦有其乐。其乐在于悬想,在于推测,在于阅读过程中油然而生的种种思绪。

若一本书是因内容未曾写完而“致残”,那么这本书便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悬想余地:故事最终是何结局?人物命运如何?作者为何没有写完?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结局成“谜”,于是许多人试图解开这个谜,便有了种种续写或补写。最典型的莫过于《红楼梦》。高鹗续写后四十回,似乎已得到广泛认可,却仍有不认同者,于是《红楼梦补》《续红楼梦》等书纷至沓来。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阅读一本内容未竟之书,虽有种种遗憾,却也可在猜测与推想中获得一份乐趣。并且,借此猜测与推想,也拓宽了自身的思维边界,丰富了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猜测与推想也是一种再创作,只是尚未落于纸上而已。

至于因漏页、缺页,或因频繁阅读而“致残”的书,对普通读者似乎影响不大,但真正的读书人却另有一种态度。他们会千方百计找来相同的书,或不同版本,进行比较阅读,并借此对书中之“残”进行补救。这便是所谓的抄补。

读现代作家,尤其是周氏兄弟、郑振铎等人的文章、书信、日记、题跋,便会发现,他们大多有抄补的习惯。亲自动手,将缺页的内容抄写下来,补入残书之中。郑振铎《劫中得书记》一书中,便屡屡写到抄补书页之事;而读周氏兄弟的题跋与日记,关于抄补书页的记载更是屡见不鲜。抄补,一方面是对残书内容的补足;另一方面,在抄补的过程中,实则也享受到了一份爱书人的“抄书之乐”。

一些名家的抄补页,因其书法精美,不仅能使一本书“完璧”,更能为书籍增值、增辉,深得藏书家钟爱与追捧。

书因字迹漫漶而“致残”,对漫漶之字的辨认,亦是一份乐趣。

字迹漫漶的成因之一,是“避讳”(如残字、替代字、涂抹、剜缺、框字等),尤其是避帝王之讳。这反倒成为后人进行版本考证的一条途径。通过避讳字,可考察一本书的版本、出版年代,乃至当时的时代风貌与社会风云。所以说,凡事总是利弊并存的。

读书贵在入心。有心者读残书,反倒可能别有所获——于残缺中寻得圆满。

郑振铎在《劫中得书记》中写道:“中国书店收得某书,钱先生见其每册封底页均有字迹,遂逐页揭下,合之乃成此书。初不知为何书,仅知其是明刊小说耳。持以示余,余曰:‘此清平山堂话本之二种也。’取《雨窗》《欹枕》诸印本对之,果不误。”

看,多么有意思!本来只是“某书”每册的“封底页”,钱先生竟能从“残”中获“全”,得到《清平山堂话本》中的残存篇目。

残书一旦跻身珍本之列,甚至成为世间孤本,那“抱残守缺”便不再是遗憾,反倒成了值得珍视的坚守。有幸读到这样的残书,便是在读一部版本史,一部沉郁深厚的文化史。

对于真正的读书人来说,残书不“残”——他不仅能“补残”,更能“全残”,于“残”中另造一番天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读残书,亦有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