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势勃发 满“牧”皆景
——“十四五”时期秦州区奏响畜牧业发展“新牧歌”
天水融媒记者 马凯 鞠玮莉 范少杰
在秦州区皂郊镇徐家店村西坡梁,三千亩有机苹果园层叠铺展,树下埋设的水肥一体化管道正将养殖场处理后的有机肥精准输送至每棵果树。相隔不远,天水润联牧业有限公司的监控屏幕上,生猪繁育场、育肥场的实时画面交替切换——这片曾经传统的农作区,如今已是智能化养殖与生态循环技术应用的鲜活样板。
“我们养殖的猪产生的肥料给果树提供营养,果树产出的果渣又做成猪饲料,相互之间形成循环利用模式。”天水润联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冯东帆指着覆盖山坡的果园介绍,这套循环系统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150万余元。
如今,800头母猪年产仔猪2万余头,沼液、沼渣通过固液分离和液氧发酵,反哺着千亩果园和大樱桃园。这样的场景,正是秦州区“十四五”期间畜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
五年来,秦州区聚焦产业升级、项目攻坚、生态循环、品牌培育四大主线,推动畜牧业实现“养殖规模由小到大、养殖方式由传统到现代、养殖效益由低到高”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核心支柱产业,为全区乡村振兴筑牢产业根基。
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区主要畜禽饲养量已达131.4万头(只),畜牧业已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柱产业。
在秦州畜牧产业的版图上,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清晰可见。生猪产业率先突破,构建起“原种繁育—规模养殖—屠宰加工”全链条体系。唐人神汪川3600头核心原种场、君高复本5400头母猪繁育场、润联万头猪场等龙头企业协同发力,使生猪饲养量突破30万头。
牛羊产业通过“粮改饲”项目撬动,每年实施1至2万亩青贮玉米种植,完成青贮饲料7万吨以上;家禽产业实现从标准化到智能化的跨越,丰缘20万只蛋鸡场、金发10万只蛋鸡场等示范场建成有机肥加工厂,形成种养一体发展模式。
五年来,秦州区累计投入超2亿元实施重点项目10余项,其中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覆盖全区15个镇145家养殖场(户)。通过创新“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模式,为不同规模的养殖场量身定制处理方案:规模场配套堆肥棚、沉淀池,示范点引进CSTR厌氧发酵罐等先进工艺,规模以下场(户)配备移动吸粪车等设备。通过一系列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从2020年的75%提升至2023年的87.33%,预计2025年将突破90%。19家循环农业示范点年产有机肥4000吨以上,年收益超300万元,既减少了化肥使用量,又提升了农产品品质。
在娘娘坝镇的养殖塘口,几只刚出水的大闸蟹膏肥黄满。“秦州大闸蟹因肉质鲜美供不应求,已成为我们的特色名片。”养殖户介绍,这里的养殖面积从20亩扩展至50亩,2025年还将扩建36亩。
打破传统养殖格局,秦州区因地制宜培育多元产业。大门、齐寿等镇的中蜂养殖,让土蜂蜜凭借纯正口感赢得市场青睐。太京镇建成的20万尾虹鳟孵化场与皂郊镇的高标准垂钓池塘,共同形成“特色养殖+休闲观光”的融合发展模式。
畜牧业的发展,最终要惠及广大农民。“十四五”期间,秦州区累计投入衔接资金3098万元,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吸纳超2000人就业,人均月收入3000-4500元,畜牧业真正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致富产业”。
面向“十五五”,秦州区畜牧兽医事务服务中心主任邵小强表示:“我们将继续做好提质文章,培育大型养殖和加工企业,全产业链发展畜牧产业。同时守牢安全底线,加强畜产品监管,并通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为有机农业奠定基础。”
从西坡梁的循环农业示范区到娘娘坝的特色养殖塘口,从智能化养殖场的电子监控屏到即将投用的大数据中心,秦州畜牧业正以绿色为底、以科技为笔,绘制着一幅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
责任编辑:樊醒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