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基本情况
立讯精密(002475.SZ)于2025年11月20日至26日在广东省东莞市清溪镇北环路313号开展投资者关系活动,活动类型为特定对象调研及现场参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来春,ABG事业群负责人王涛,数据中心业务负责人熊藤芳,汽车业务负责人李晶,AI研究院院长田玉铭及董事会秘书肖云兮等高管接待了调研团。本次调研吸引了包括高盛、Blackrock、淡水泉投资、博时基金等超200家国内外知名机构参与。
核心业务进展解读
公司战略:跨领域协同与长期主义
王来春在致辞中强调,立讯精密过去多年的跨领域成功得益于两点核心特质:一是对新市场的“敬畏之心”,二是强大的“团队协作精神”。她指出,公司在汽车与AI算力业务的布局已历经十余年,目前AI算力业务所处阶段类似2016-2017年的消费电子业务,但更需底层技术创新能力。公司目标是通过“同心同行,使命必达”的信念,将技术机遇转化为商业成果,未来五年力争各涉足领域进入行业前三。
消费电子:ODM与OEM双轮驱动,AI硬件生态迎变革
ABG事业群负责人王涛表示,公司通过OEM规模化制造与ODM深度研发的协同,实现了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与工艺升级。面向AI时代,消费电子硬件正从单一功能向多感知融合演进,公司已布局AI Box、智能眼镜等产品,其中AI Box有望首批量产。他强调,立讯精密的跨产业核心竞争力源于底层技术积累与全球化布局,未来将深度绑定客户需求,共建AI硬件生态。
数据中心业务:铜光共进,电源/散热成增长引擎
数据中心业务负责人熊藤芳详细介绍了算力基础设施的技术趋势:在网络互联领域,448G CPC铜连接技术已通过验证,可实现1.5米传输距离,预计成为主流;光模块方面,硅光与LPO/LRO技术将在1.6T时代大量应用,公司光产品明后年有望实现数量级增长。热管理领域,公司已布局冷板式、浸没式液冷及金刚石铜材料,解决AI整机柜散热瓶颈;电源模块则从48V转向800V高压架构,满足兆瓦级供电需求。熊藤芳指出,公司“轩辕平台”已构建全场景互联界面,技术能力获Broadcom、Marvell等芯片厂商认可。
汽车业务:十年超越对手二十载,目标全球前五Tier 1
汽车业务负责人李晶披露,公司汽车板块已形成连接器、线束、域控制器、智能底盘四大产品线。其中,高压连接器全球份额快速提升,2027年目标成为中国最大汽车连接器厂商;线束业务通过并购莱尼欧洲工厂,今年已跃居中国最大,并计划携手成为全球第一。智能底盘领域,线控转向、制动产品已获主流车厂定点,未来五年将下沉至20万以下市场。李晶强调,公司汽车业务全球化布局覆盖欧美核心市场,目标2030年前进入全球前五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AI赋能与机器人:内部提效+外部产品双轨推进
AI研究院院长田玉铭表示,公司已构建“AI智慧员工”体系,通过数字孪生与具身智能改造生产设备,提升制造效率。人形机器人领域,公司自主研发的腱绳式灵巧手性能接近业界领先水平,今年预计出货3000台,2026年将推出高度自动化的“制造2.0”产线。他指出,机器人业务核心是打造核心部件与规模化制造能力,目前订单全部面向外部客户,聚焦工业场景应用。
问答环节要点
AI业务增长预期:光/电/电源/散热齐头并进
针对AI业务增长排序,管理层表示,电源模块因出货量增速最快,整体量级增长潜力最大;光模块受益于1.6T技术迭代,明后年将实现数量级增长;电连接与散热业务则依托技术壁垒持续渗透,预计未来2-3年四大品类均保持快速发展。
技术路线判断:“铜光共进”而非“光进铜退”
对于市场关注的“光进铜退”趋势,王来春强调,448G铜连接技术仍具生命力,公司448G CPC方案采用PAM4调制,突破传输距离限制,预计至少主导未来2-3年市场;光模块虽为重要补充,但成本、可靠性仍逊于铜连接,两者将长期共生。
汽车业务盈利结构:线束贡献稳定现金流,域控制器/底盘打开增长空间
李晶指出,线束业务已进入盈利成熟期,为汽车板块提供稳定现金流;域控制器与智能底盘虽处投入期,但技术壁垒高,预计2026年后成为主要增长点。公司通过全栈自研与智能制造,域控制器产品良率已达行业领先水平。
海外布局:越南仍是产能转移首选,多元化应对地缘风险
管理层表示,越南工厂人效比与成本优势显著,但资源已趋饱和,公司正协同客户在东南亚其他地区布局小批量产能,以应对潜在关税变化。目前,公司海外产能占比约三分之一,主要服务欧美客户,通过产地拆解分析避免成本增加。
参与机构名单(部分)
参与本次调研的机构包括高盛、Blackrock、淡水泉投资、博时基金、华夏基金、景顺长城、高瓴投资等超200家国内外机构,具体名单可参见公司公告附件。
(注:本文数据均来自立讯精密《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编号:2025-008),不构成投资建议。)
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文为AI大模型基于第三方数据库自动发布,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受限于第三方数据库质量等问题,我们无法对数据的真实性及完整性进行分辨或核验,因此本文内容可能出现不准确、不完整、误导性的内容或信息,具体以公司公告为准。如有疑问,请联系biz@staff.sina.com.cn。
点击查看公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