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朱艳霞
自2023年金融监管总局全面推进人身保险“报行合一”政策以来,行业生态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重塑。所谓“报行合一”,即保险公司向监管部门报送的保险产品条款、费率及费用分摊等数据,需与实际经营中的行为保持一致,杜绝“备案一套、执行一套”的乱象。这一政策不仅意在整肃市场秩序,更深层的目标在于推动保险业提高内控管理水平、降本增效,实现长期稳健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费用分摊是保险公司费用管理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报行合一”政策能否真正落地见效的基石。“报行合一”本质上要求保费中所包含的附加费用可以覆盖公司的实际费用,这意味着,只有将实际费用科学、合理地分摊至相关渠道和业务条线,才能确保备案费率与实际执行一致。
正因如此,中国精算师协会近期发布的《人身保险产品费用分摊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被视为夯实“报行合一”根基的关键举措。《指引》立足行业人身保险产品费用分摊工作实际,涵盖费用定义与范围、费用分摊的原则与方法、费用认定与分摊、费用基础管理等内容。
《指引》的发布恰逢其时地为行业费用分摊提供了科学指导。2025年8月,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部分规范性文件废止和宣布失效的通知》(金发〔2025〕17号),正式废止《关于印发保险公司费用分摊指引的通知》(保监发〔2006〕90号)。《指引》及时回应了行业对精细化、规范化费用管理的迫切需求。
在具体操作层面,《指引》亮点突出。一方面,它厘清了哪些费用可不纳入产品分摊范围——如非保险业务相关支出,确保费用分摊聚焦保险合同履行本身;另一方面,它列举了工时调查法、作业成本法、驱动因素法等分摊方法,并允许企业在合理前提下灵活选择,兼顾规范性与实操弹性。更重要的是,《指引》对于各保单年度之间、新单业务与存量业务之间的认定与分摊提出了科学合理、逻辑一致的要求,有助于提高行业费用分摊工作的规范性。
对保险公司而言,《指引》不仅是合规工具,更是内控管理升级的催化剂,它推动公司建立更精细的成本管理体系,将产品定价、预算编制与实际支出紧密联动,真正践行“算账经营”理念。对行业整体而言,统一的费用分摊标准有助于消除信息不对称,促进公平竞争,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助力实现整体降本增效,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当前,我国经济全面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保险业发挥好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必须同步升级发展模式。“报行合一”不是简单的合规动作,而是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抓手,而费用分摊的规范化则是这场改革转型的关键支点。
可以预见,随着《指引》逐步落地,那些真正具备精细化管理能力,能平衡股东、客户与渠道三方利益的保险公司,将在新一轮洗牌中赢得先机。总之,规范费用分摊,不仅是在“算清楚一笔账”,更是在为整个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筑牢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