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好评中国】“1米高”撑起民生幸福的高度

当人们用“1米高”的儿童视角看城市,会发现什么?——司空见惯的生活设施都变成庞然大物,楼梯、拐角潜藏着安全风险;与此同时,能欢快地在街心公园跑跳是一件多么令人开心的事……近年来,“‘1米高度’看世界”的理念逐渐走进公众视野,提倡以儿童视角观察和设计城市空间、优化公共设施和环境。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推进适儿化改造、加快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措施陆续出台。

“1米高度”不仅是丈量城市设施的物理尺度,更是衡量民生温度的价值标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热潮中,既有令人暖心的实践创新,也暴露出亟待破解的发展难题,唯有以系统性思维破解短板,才能让“1米高度”真正撑起民生幸福的高度。

从广州高架桥下的“宝藏游乐场”到长沙街头的爱心斑马线,从北大医院童趣盎然的诊疗空间到成都社区的儿童友好路径,各地的适儿化改造正让城市变得更有温度。70厘米的儿童垃圾桶、50厘米的专用扶手、140厘米的公交拉手,这些精准对接儿童需求的细节设计,彰显着城市治理从“成人视角”向“全龄关怀”的转变。正如23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所强调的,儿童友好应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各方面,让公共资源优先满足儿童需求。这些实践生动诠释了“儿童优先”的发展理念,让城市不仅是成年人的奋斗场,更是孩子们的成长乐园。

然而,热潮之下的隐忧同样不容忽视。部分设施“好看不好用”,金属游乐装置烈日下烫手、母婴室分布偏僻;重建设轻维护导致设备生锈破损、空间闲置浪费,这些问题折射出改造过程中“重形式轻实效”的偏差。儿童友好不是简单的设施堆砌,更不能沦为政绩工程。

破解这些难题,需要从“硬件改造”向“制度创新”深化。渝中区构建的三级儿童议事体系,让孩子们的“金点子”直接转化为改造方案,彰显了“表达友好”的重要价值;雄安新区的公益践学地图、成都社区的儿童参与机制,则为儿童权利保障提供了鲜活样本。这启示我们,儿童友好既要优化物理空间,更要健全制度保障,让儿童从城市建设的“受益者”转变为“参与者”,让他们的声音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参考。

儿童友好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识,“1米高度”的民生实践,考验着城市治理的精度与温度。从“幼有所育”到“幼有善育”,从“空间友好”到“权利友好”,唯有摒弃形式主义、健全长效机制、倾听儿童心声,才能让适儿化改造真正落地生根。当每一座城市都能俯下身子倾听“1米高度”的诉求,不仅能为孩子们筑牢成长的安全网,更能让包容与关爱成为城市最深厚的底色,这正是民生幸福最动人的模样。(郭元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好评中国】“1米高”撑起民生幸福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