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亿元产值背后的“苹果密码”——
平凉锚定高质量发展强根基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房惠玲 实习生 马小英
地处北纬35°苹果“黄金生产带”的平凉市,依托优越生态条件与精细耕作技术,孕育出“静宁苹果”这一果中佳品。11月25日,全省“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集中采访团走进平凉,深入静宁、庄浪等苹果主产县,实地探访产业示范带、科创展馆与加工园区,解锁“一颗苹果富一方百姓”的实践密码,见证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陇东大地转化为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生动实践。
科技赋能 筑牢产业提质增效根基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葫芦河流域现代苹果产业示范带作为平凉市静宁县苹果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正以科技创新破解传统农业发展瓶颈。
在甘肃德美地缘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智慧园分拣车间,机械化流水线上的红苹果整齐排列,有序完成分拣、包装等工序。
“企业深耕静宁苹果产业,拥有育苗基地和种植基地,当前苹果储存量约5万吨,配备5条分选线。”甘肃德美地缘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田选宾表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来,企业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计划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开展合作,引进适配甘肃本土的砧木及苹果品种,在静宁先行试种。同时携手济南果品研究所,推动优质果品深加工技术在平凉落地,持续延伸产业链条。
在静宁县城川镇靳寺村陇原红保鲜加工产业园内,现代化生产线全速运转,践行着全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产业升级”的发展导向。“我们在原有城川分公司的基础上,投资4600万元建设该项目,构建‘储藏加工、精深加工、综合配套、文化展示’一体化体系。”静宁县陇原红果品经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盘龙介绍,该项目依托中国农科院、甘肃省农科院技术支撑,引进132台(套)先进设备,开发苹果食用醋、NFC鲜榨汁等3大系列8款产品,申请5项实用新型专利,年处理苹果能力达2万吨。
从鲜果直销到精深加工,从“好果子”到“俏商品”,静宁县通过完善产业配套、强化科技支撑,推动苹果产业从单一种植向三产融合转型,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让农民在产业链延伸中分享更多收益。
链群聚合 拓宽富民强县实践路径
走进庄浪县雪原公司果品综合加工产业园车间,工人们忙着分拣苹果,一派繁忙景象。
近年来,庄浪县坚持生态梯田有机苹果发展定位,依托“静宁苹果”品牌效应,聚力推动苹果产业提品质、强链条、聚集群,全县果园面积稳定在65万亩,挂果面积达42万亩,年产苹果65万吨以上,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5亿元,苹果产业已成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
“针对当地苹果产业存在产业链条短、链主企业少、标准化生产程度低、高端市场竞争力弱等不足,我们开展精准招商,成功引进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雪原公司落户,建设现代苹果产业园。”庄浪县雪原公司果品综合加工产业园负责人张凯介绍,该园区配备的法国迈夫数字化分选线,是庄浪县目前产能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苹果分选设备,每小时可分拣苹果5吨,较人工分拣节省成本60%左右。分级分拣后,优质苹果销往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高端市场,单果价格平均8至10元/个;普通果进入大众消费市场,每公斤均价约6元,实现“优果优价”的市场格局。同时,产业园吸纳20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年人均收入达3万元以上,既带动农户增收,又壮大村集体经济,还提升企业效益,实现多方共赢。
全域布局 绘就乡村振兴发展蓝图
近年来,平凉市聚焦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创新推行行政推动、干群联动、项目撬动、龙头牵动、典型带动、科技驱动、合作互动、市场拉动“八动协同”发展模式,全域全链高标准谋划推进、点面结合,精耕细作。目前,全市优质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达151万亩,2024年苹果产量254万吨、产值150亿元,农民人均果品纯收入7300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4%,出口创汇2.55亿元,苹果成为富民增收的“小康果”“圆梦果”。
立足地理优势,平凉市着力打造西部葫芦河流域全国最大精品红富士苹果产业带、东部泾汭河流域全国苹果新品种试验示范区,坚持“块上突破、带上延伸、区域规模发展、整村整乡推进”,建成国内先进、国际领先的西部干旱山塬梯田优质苹果标准化生产体系。其中,静宁县成为全国苹果规模栽培第一县,庄浪县获批创建省级苹果现代农业产业园,灵台县被命名为国家矮砧苹果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全市苹果重点乡镇达75个、重点村1100多个,矮化密植果园40万亩,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互促共赢。
当前,平凉市正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持续做强苹果特色产业,推动全产业融合、全链条升级、全价值提升,让“静宁苹果”这张金色名片更加闪亮,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的产业动能。
责任编辑:王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