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这场竞赛满满的“国际范儿”

  纸笔沙沙作响,夹杂着沉思时的呼吸声;流利的英语对答,在安静的考场内清晰可闻。

  秋日的西安,国家检察官学院陕西分院的教室里,一场火热的能力比拼驱散了凉意——陕西省检察机关首届涉外检察业务竞赛现场,50名来自全省的业务骨干全神贯注,迎接专业与语言的双重挑战。

  一位刚结束笔试的年轻检察官揉了揉手腕,对记者坦言:“3个小时全英文答题,大脑像经历了一场高强度‘马拉松’,题目非常贴近实战,逼着我们把平时的积累全都调动起来。”

  这场竞赛,从笔试环节起就充满了“国际范儿”——

  “由于中国与其他国家对商业贿赂的界定存在差异,可能会出现犯罪嫌疑人引渡或案件材料移交受阻的情况。检察官应如何运用国际法律规则推动国际司法合作,确保案件办理工作顺利开展?”

  “请围绕检察建议在跨境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作用发挥,撰写一篇英语文章。”

  …………

  考题紧密围绕涉外案件办理、国际司法合作、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等现实议题,一张全方位、沉浸式考核网悄然织就。

  陕西省检察院涉外检察业务部门负责人介绍:“除汉译英试题外,笔试全部采用英文命题和作答,就是为了全面考察学员的国际视野、专业功底和语言应用能力,确保选拔出的人才能直接上手处理复杂国际法律事务。”

  紧张的笔试余温还未散去,更具挑战性的口试接踵而至。

  大屏幕上随机显示着全英文题目,从“域外法查明的意义”到“跨国电信诈骗案的取证引导”,成功晋级的20名选手仅有短暂准备时间,便需在5分钟内脱稿阐述,并接受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国际合作局、西安交通大学、西北政法大学、陕西省检察院相关专家及涉外检察业务骨干组成的评审团的即时提问。这不仅考验选手们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英语口语能力,更挑战着他们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

  刚刚结束口试的陕西西咸新区检察院检察官周倩,脸上还带着些许紧张的红晕,她对记者感慨道:“评委的提问非常犀利,直指我们办案中的核心难点。这不只是一场考试,更像是一次高水平的业务指导。”

  这场紧张激烈的竞赛,是陕西省检察机关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和生动缩影。目光越过赛场,一套集培训、实战与智库建设于一体的系统性工程已然清晰呈现。

  培训课堂早已跳出传统模式。自2024年首期涉外检察人才培训班举办以来,陕西省检察机关便为涉外检察人才培养定下“贴近实战、追求实效”的基调。这一理念在此次培训中得到了深化:课堂上,来自反诈一线的警官用鲜活的案例,将跨境取证的艰难与公安机关的“技术流”操作娓娓道来,引得满堂喝彩;北京师范大学王秀梅教授则抛出“检察机关在国际斗争中如何出牌”的深刻命题,以亲身参与的追逃追赃案例,为学员敞开了拓宽国际视野的窗口。

  这种聚焦真实业务场景的“干货”教学,让学员们直呼“每天都能解锁新技能”。

  人才的锻造,更在课堂之外。从承办第二十一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检察长会议时与各国同行交流切磋,到接待越南检察官代表团就公益诉讼展开深度研讨,再到走出国门赴欧洲多国进行司法交流,陕西涉外检察人才正是在这一次次真实的国际舞台历练中,将理论知识淬炼为宝贵的实战经验。

  为了将散落的“珍珠”串成璀璨的“项链”,陕西省检察机关很早就开始了系统性布局。自2021年陕西省检察院成立涉外、涉港澳台检察业务部以来,陕西省检察机关已建立起覆盖省、市、县三级的专业化办案团队。值得一提的是,一个汇聚了31名各有所长的涉外检察人才的人才库已经建成,并依据成员特长分为办案、翻译、研究、外事等不同团队,形成协同作战能力。

  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省涉外检察工作会议上,陕西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王旭光表示,“加强涉外检察人才培养,是涉外检察工作的关键一环,是融入国家安全发展大局、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必然要求”。

  竞赛帷幕落下,意味着一项阶段性任务的完成,更是一个新的开始。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这条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正迎来新的开放机遇。而兼具国际视野、专业素养和实战能力的检察队伍,必将成为陕西高水平对外开放坚实可靠的法治护航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这场竞赛满满的“国际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