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树的格局)
先简单聊下源流资本,这帮人可不是什么善茬,在军工科技赛道上堪称嗅觉最灵敏的 privately owned research house 之一。
他们不做公募那一套,专注深度投研,尤其喜欢在硬核科技领域挖金矿,报告一旦出手,往往意味着大机构资金已经开始暗流涌动。
源流资本先后与11月13日和24日先后公开发布了关于光启技术的两篇投研报告,我翻来覆去看了几遍,非常专业,这帮人把光启的底牌摸得太透了。
报告开篇就扔出一个观点:光启真正的牛逼之处,不在于手里握着什么黑科技材料,而在于它掌握了一套能"重构物理规则"的方法论。这话听起来很玄,但懂行的人都知道这是什么分量。
打个比方,别人都在玩积木,光启直接造了一台3D打印机,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打印出物理规律。这套能力体系包含了七个核心环节:超级计算仿真、纳米级制造、多功能一体化集成。
还有最要命的是——他们用超过6000件专利(全球占比超80%)和国标制定权,给整个行业修了一道护城河,别人想游过去?先问问专利池答不答应。
最让我兴奋的是技术代差这块。报告里提到光启已经量产第四代产品,良品率干到了97%以上,月产无人机规划破万台。而老美那边,还在第三代晃悠。
这里面的差距有多大呢?第一代产品就是个隐身涂料升级版,第二代开始能玩电磁调制,第三代把结构强度和热管理塞进来了,到了第四代,光启直接干成了3D立体微纳结构。
这就好比别人还在用平面打印机,光启已经用上立体光刻了。最典型的是那个超材料雷达罩,不再是简单的隐身蒙皮,而是把隐身、天线、反干扰三大功能做成了"瑞士军刀"式的集成系统。传统战机为了平衡这三者,设计师头发都薅秃了,光启用一块材料就全解决了。
市场格局的数据更是赤裸裸。报告点出的“中国主导,光启领跑”非常精准和直白。全球超材料专利,中国占了70%,美国作为发源地反而只有15%-20%。光启一家在2023年全球市占率12.38%,排名第一。国内市场更夸张,90%的军工超材料份额被他们攥在手里。
这就好比一个班级里,光启既是课代表,又垄断了参考答案。报告里特别点出光启深度参与了六代机研发,价值占比位列供应商之首。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未来的主力战机,从娘胎里就带着光启的基因。
军用领域的应用已经铁板钉钉。J-20、J-35、Y-20、GJ-11、高超音速飞行器,这些国之重器的超材料结构件都是光启供货。2025年光是军工订单就拿了28亿。
更狠的是,他们把雷达罩做成了"变形金刚":隐身功能靠引导电磁波绕路,天线功能集成通信和电子战,反干扰保护像金钟罩一样吸收或改向电磁攻击。这三合一的设计,彻底解决了隐身战机"能干但不能说,能藏但不能打"的尴尬。
但真正的星辰大海在民用和下一代技术。报告里描绘了一个"智慧仿生体"的进化路径,这个比喻太形象了。现在的超材料是"智能皮肤",能传感、能调电磁、能承重、能散热。
下一代变成"适应型",比如机翼蒙皮能感知应力自动调整。最终形态是"认知型",AI驱动,蒙皮变成战机的外置大脑,自主感知战场并实时决策。
更前沿的是"量子-光融合",要打破衍射极限,实现0.1纳米级成像和量子纠缠计算。这已经不是材料科学了,这是在给未来的量子计算和深空探测打地基。
这份报告最毒辣的地方,在于它点破了光启的估值逻辑不能按传统制造业算。你以为它是个造零件的?错,它是卖"物理规律定制服务"的。军工订单只是它的"现金牛",真正值钱的是那套方法论和工程能力。
目前大机构现在高度关注,看中的不是2025年那28亿订单,而是它即将在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甚至量子科技领域的复制能力。
更关键的是战略卡位。当美国还把超材料当实验室玩具时,光启已经把它塞进了现役装备。这种"研发-应用-迭代"的闭环,形成了数据飞轮。
装备用得越多,反馈数据越多,算法越准,产品越强。竞争对手想追?先得追上它的专利墙,再追它的工程经验,最后还得追它的国标制定权。这基本是个死局。
市场情绪现在还在纠结它的PE和PB,真正懂行的已经在算它在全国军工产业链里的"生态位价值"了。源流资本这个时候发布报告,时间点掐得极准——六代机首飞消息刚发酵完,低空经济政策密集出台,智能汽车进入下半场。他们这是在给大机构递话:别盯着财务报表那三瓜两枣了,看大局。
也许,光启现在处于"价值发现"到"价值重估"的临界点。短期看军工订单,中期看民用拓展,长期看它会不会成为下一代智能装备的"安卓系统"。如果"认知型超材料"和"量子-光融合"能落地,它的估值模型就要从制造业切换到平台型科技生态。到时候就不是千亿市值的事儿了。
当然,风险也不是没有,如果十拿九稳,就不会轮到普通散户了。技术路线被颠覆、军民融合推进不及预期、国际技术封锁加剧,这些都是潜在黑天鹅。但话说回来,投这种硬核科技,本来玩的就是"风险溢价"。关键是你得看清,它手里攥着的到底是火把还是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