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F金融)
一场并购交易,可能成就一个企业的辉煌,也可能将其拖入无尽深渊。
2010年,当李书福带领吉利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时,全球汽车行业都在窃笑这个“蛇吞象”的荒唐赌局。吉利当时全年净利润仅11.8亿元,而收购沃尔沃需要的资金相当于押上公司67年利润的总和。
然而十五年过去,这场曾被唱衰的并购却成为全球商业史上的传奇——沃尔沃品牌价值从49亿美金飙升至178亿美金,净利润从亏损170亿瑞典克朗变为年赚155亿人民币。
与此同时,中国另一家企业却书写了完全不同的故事。2016年,暴风集团联合光大资本以52亿元收购国际体育版权公司MPS 65%的股权,不到两年时间,MPS破产,投资血本无归,还引发了光大与暴风之间7.5亿元的索赔官司。
同为并购,为何结果如此天壤之别?
01
并购陷阱,企业家的生死劫
近些年中国企业在并购中犯了无数的低级错误,踩了太多的“地雷”和“陷阱”。这些陷阱无处不在,从战略规划到团队组建,从尽职调查到估值,从交易结构到并购合同,从并购整合到反收购操作,每一步都暗藏杀机。
资深并购重组专家俞铁成在《并购陷阱》一书中,系统总结了并购过程中的75个大陷阱和200多个小陷阱,这是作者20多年并购投资实战的干货总结。
他曾操作数十起大型企业并购重组案例,担任十余家资产过千亿之大型海内外企业集团的并购投资顾问。
并购的本质是控制和风险的游戏。俞铁成在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通俗地说,并购就是一个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对另外一个企业的股权或资产进行控制的行为。”
而判断交易是兼并还是收购的关键在于——“交易做完后参与并购的任何一方法人主体有没有继续存在”。
02
战略迷途,并购失败的首个陷阱
并购失败的首要原因往往是战略模糊。俞铁成在《并购陷阱》中第一章就尖锐地指出了并购战略中的诸多陷阱:低估并购风险、目标模糊、决策失误、横向纵向战略不当等。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成功,首先在于其战略的清晰。2007年,吉利在对公司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适时地提出了战略转型的计划。
当国际金融危机带来机遇时,吉利迅速出手,通过跨国并购实现了从低端汽车制造向高端品牌的转型。
而暴风集团收购MPS的失败,根源就在于战略的迷失。2015年,暴风集团上市后一度成为A股领头羊,随后开始进行多元化布局,在影视、游戏、体育以及互联网电视、VR等领域广撒网,导致资金压力增大,核心竞争优势却未增强。
收购MPS只是其盲目扩张的延续,缺乏真正的战略协同。
03
尽调疏漏,引爆并购的隐形炸弹
尽职调查中的陷阱,是并购中最常见也最致命的雷区之一。
光大资本和暴风集团在收购MPS时,就在尽职调查上犯了致命错误。MPS手中的主要体育版权大多面临即将到期的问题:意甲和法甲的版权到2018年为止,英超、阿森纳俱乐部和F1的版权合同签到2019年。
更糟糕的是,MPS的创始人早已计划好“金蝉脱壳”。在被中国资本收购前一年,MPS的联合创始人拉德里扎尼和席尔瓦就已减少了对MPS的持股份额,由控股变为非控股。
拉德里扎尼甚至在2015年新创立了体育转播公司Eleven Sports,并与MPS形成了竞争关系。
这些重大风险在尽职调查中均被忽略,直接导致了收购后MPS迅速瓦解。
俞铁成在《并购陷阱》中对尽职调查阶段的陷阱有着详尽的剖析,他用鲜活的案例和生动的文字展现了21世纪初中国波澜壮阔的并购浪潮,有趣且发人深省。
04
整合之难,并购成功的关键所在
并购交易的成功签字并不代表并购的真正成功,整合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李书福在吉利收购沃尔沃后的整合策略,堪称教科书级别。收购完成后,李书福干了件让所有人傻眼的事——把沃尔沃钥匙还给瑞典人。
沃尔沃总部仍在哥德堡,管理层原班人马留任,李书福甚至公开承诺:“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
这种看似“放虎归山”的策略藏着大智慧。李书福不仅保留沃尔沃瑞典总部,连设计师都没换,只派了3名董事坐镇;对于心心念念的核心技术,他定下“不吸血、不急抢”的原则,反而每年倒贴数亿美元支持研发。
相比之下,MPS收购完成后,以暴风和光大为首的中国股东财团并没能及时找到可代替的高管,导致在关键时刻缺乏决策能力。在MPS陷入版权谈判危机的后期,中资团队这边甚至没有人愿意出来做决策。
俞铁成在《并购陷阱》中专门对并购整合阶段的陷阱进行了系统阐述,为读者提供了通俗易懂的企业并购全流程“避坑”指南。
05
陷阱防范,为企业并购保驾护航
《并购陷阱》一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揭示问题,更在于提供解决方案。俞铁成对并购风险的防范作了系统阐述,这是他20多年并购投资实战的干货总结。
书中指出,并购团队组织与执行中就存在诸多陷阱:外部中介依赖陷阱、团队老大选择陷阱、中介机构合作陷阱、中介机构收费陷阱等。
在“PE+上市公司”并购基金模式中,风险更为复杂。以光大资本参与暴风集团收购MPS为例,这一模式中存在的各类风险隐患包括:融资结构安排不合理、项目调查不充分、并购标的公司估值过高、投后管理效能低等一系列问题。
俞铁成提出的风险防范措施包括:适度运用杠杆,科学设计基金架构;认真进行尽职调查,审慎筛选目标企业;优化估值方法,科学定价;完善内控制系统,加强对标的资产后续管理等。
06
智者远见,在并购浪潮中行稳致远
回到开篇的问题:同为并购,为何吉利与暴光的结果如此天壤之别?
答案就在对并购陷阱的识别和防范能力上。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成功,在于避开了战略、尽职调查、整合等各个环节的陷阱;而暴风收购MPS的失败,则是在每个环节都踩中了地雷。
站在2025年回望,吉利收购沃尔沃最深远的影响在于重构了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吉利通过沃尔沃的2300家海外4S店,把领克01卖到了阿姆斯特丹;借助沃尔沃在马来西亚的工厂,宝腾X70成为东南亚最畅销SUV。
这种“以技术换市场”的策略,让中国汽车品牌真正实现了全球化突围。
而暴风与光大的MPS收购案,则留下了一地鸡毛。光大证券财报显示,2018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下降96.57%至1.03亿元,“主要是因为其全资子公司光大资本爆雷,为此计提15.21亿元预计负债及资产减值准备”。
俞铁成的《并购陷阱》正是一本在这样的并购浪潮中帮助企业行稳致远的指南。这本书适合所有并购从业者阅读,包括公司管理者、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人员、企业法务、并购律师、会计师、投行人士、其他并购顾问以及对并购问题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
并购之路,布满荆棘。李书福在回顾收购沃尔沃的经历时,曾意味深长地说:“赌运气的叫冒险,赌未来的叫远见”。而真正的远见,正是能够识别并避开前人踩过的陷阱。
《并购陷阱》这本书,正是写给所有并购者的避坑宝典,它揭秘了8大并购环节暗藏的75个大陷阱和200多个小陷阱。书中系统总结了并购战略规划、团队组建、尽职调查、估值、交易结构、并购合同、并购整合到反收购操作的全流程陷阱。
掌握避坑之道,方能于并购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