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长春光华学院:构建地方高校科教融合发展新范式

(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地方应用型高校肩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发展”的双重使命,长春光华学院立足吉林省高质量发展战略,构建起科研反哺教学的完整体系,开创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科研育人、科教融合发展新范式。

锚定三维定位 筑牢融合根基

  学校首先从办学实际出发,明确三大核心方向,为融合发展夯实基础。

聚焦区域产业需求,锁定科研反哺重点领域。学校围绕吉林省汽车、大农业、智能制造、文旅等支柱产业,组建“数智控制与工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播”等特色交叉学科群,将学科方向与产业需求、专业建设深度绑定。电气信息学院针对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研发的“基于机器视觉的汽车零部件缺陷检测系统”,既解决了本地汽车企业实际难题,更成为“传感器网络原理”“智能检测技术”等课程的教学案例。

紧扣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科研反哺核心能力。学校以“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区域服务”为导向,鼓励教师科研项目吸纳学生参与,并同步设计教学转化方案。艺术设计学院在“松花江流域民族艺术馆”空间设计项目中,将地方民族文化研究与学生专业培养紧密结合,相关成果获中国装饰艺术设计大赛金奖及3项外观设计专利。

立足师资队伍建设,强化科研反哺支撑保障。学校通过“引进+培育”双轨式打造“双能型”师资队伍,并实施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工程,出台《科研成果转化实施办法》《科研培育基金管理办法》等多项配套政策,通过企业挂职、专项资助、国内外研修、导师指导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科研反哺转化能力。

创新“三融”路径 构建闭环体系

  学校以“三融三促”路径,推动科教深度融合。

科研成果融入课程体系,促进教学内容迭代更新。学校建立转化机制,要求教师每3年至少将1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转化途径包括:教学案例、实验项目、实训项目、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依托学科群“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播”,教师团队编纂《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等特色教材,融入多种非遗技艺及松花江流域文化视觉符号;“数智控制与工程”学科群开发的“机器人编程”“机器视觉测量技术”“新能源汽车检测”等12个课程设计模块,嵌入相关专业“无线传感网络”“工业机器人的控制与应用”等专业核心课程。此外,学校还建立科研反哺教学案例库,收录了200余个典型案例,促进案例的推广与示范。

科研项目融入实践教学,促进学生能力全面提升。学校打破课堂与科研的界限,让学生成为科研实践主体。通过“项目式实践”将科研项目拆解为实践任务,电气信息学院教师在“智能网联汽车追踪定位安防系统设计”项目中,让学生分组完成子任务,助力学生获得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赛事的多个奖项;依托产业学院等平台,学校将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转化为学生实训内容,其中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参与的“长白山讷殷古城虚拟漫游系统”项目,实现了实体项目全流程融入教学实践。同时,学校每年设立50万元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支持师生团队创新创业,艺术设计学院师生成立“创艺工作室”“数字创新创意工作室”,为省内多家企业设计文创产品,其中“满族福字”“松原残联产品包装设计”“人参礼盒”等10项成果被企业采纳并获3项外观设计专利。

科研评价融入教学考核,促进机制保障落地见效。学校出台《科研反哺教学实施办法》,鼓励教师在科研反哺教学改革方面进行创新,促进科研育人的目标实现。同时,将科研反哺教学成效纳入教师考核、职称评定指标,从制度层面保障融合发展持续推进。

彰显多维价值 书写融合答卷

  经过多年实践,学校科研反哺教学成效显著,实现多重价值共赢。教师科研教学融合意识持续增强,近3年超30%科研成果实现了教学转化,120项案例入选校级典型案例汇编推广并给予表彰;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比例从2021年的10.9%提升至2024年的31.3%,获省级以上竞赛奖励2186项,参与科研实践的毕业生就业率达10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科学思维能力评分达4.27分(满分5分);学校近3年累计承担横向科研项目106项,入账经费2782万元,科技转化成果61项,解决地方企业技术难题83项,较好地完成了“科研服务区域、教学培育人才”双重使命。

探索地方应用型高校的融合发展之道

  长春光华学院的实践印证,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科研反哺教学,应立足“区域需求、办学定位、学生发展”核心,通过制度创新打通“科研—教学—实践—评价”全链条。未来,学校将持续优化体系、创新路径,让科研成为教学的“催化器”、学生成长的“助推器”、区域发展的“服务器”,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上行稳致远。

(张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长春光华学院:构建地方高校科教融合发展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