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摆在突出位置,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锚定了重要目标。在全球百年变局与科技革命交织的今天,依靠科技自立自强突破传统增长制约、获取持续内生动力,已成为中国经济赢得发展主动的重要选择。这标志着科技驱动增长正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范式。
回望“十四五”,我国科技创新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研发经费投入突破3.6万亿元,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稳居全球第二;研发人员总量持续领跑世界,高水平科学家队伍不断壮大,高被引学者数量占全球总数近五分之一;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日益凸显,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50万家;创新成果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3件。这些数字见证着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性跨越。
在关键领域,重大成果频频刷屏。“天宫”巡天、“嫦娥”探月,量子计算、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原创成果持续涌现。智能制造领先全球,“灯塔工厂”数量占比超40%;5G基站近460万座,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全球领跑,累计突破4000万辆大关。80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蓬勃生长,形成区域协同、链条完整的创新生态,为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培育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
这一系列成就充分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已全面迈入科技驱动增长的新阶段。值得关注的是,科技时代的经济运行逻辑与工业时代有着本质区别。过去,我国发挥后发优势,通过借鉴成熟经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今,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新赛道上,中国更多扮演着“并行者”甚至“领跑者”的角色。这一历史性转变要求发展方向必须从“借鉴追赶”转向“自主探索”,经济增长逻辑也需要从“规模扩张”全面转向“价值创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十五五”开局之年承载着特殊使命。如何将创新优势切实转化为发展胜势?以下3个方面的突破至关重要。首先,建好试验场,打通成果转化堵点。我国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前沿领域已形成相当的技术储备,但许多成果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要让科技种子长成产业大树,必须经过真实场景的反复验证与持续迭代。应重点搭建一批能够检验技术、完善产品、确立标准的应用试验场,为创新产品提供更多首秀机会与应用空间。其次,培育“耐心资本”,构建全周期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具有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破解融资瓶颈,应着力构建以股权投资为核心、债权融资为补充、多层次资本市场为支撑的科技金融体系,畅通“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最后,厚植创新沃土,营造宽容创新氛围。科技创新本质是面向未知的探索,挫折与失败是探索过程中的常态。要突破工业化时代追求“立竿见影”的思维定式,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十年磨一剑”的长期主义精神,让宽容失败、崇尚创新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只有当每一位创新者都能心无旁骛、放手拼搏,科技自立自强才能在这片沃土中深深扎根、枝繁叶茂。
需要指出的是,强调科技自立自强,也是为了与消费等经济重要引擎形成更强合力。在当前发展阶段,消费作为最终需求,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科技与消费的互动关系来看,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为技术创新提供明确的市场导向,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而科技突破又持续创造新供给、激发新需求,如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等产品的普及就深刻改变了消费生态。科技与消费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构成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
以科技自立自强驱动经济增长,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务实路径。立于“十五五”新起点,我们坚信,这条科技驱动的发展之路,不仅是民族复兴征途中的关键一程,更是中国经济赢得未来的制胜之道。
(作者:李俊成,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