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学生跪成一排被教官抽打”,教育惩戒边界何在?

近日,有网传视频显示,湖北襄阳某中职院校,有教官对未打扫卫生的学生实施“跪打式体罚”,引发社会关注。从视频内容看,多名学生被要求在宿舍门前跪成一排,挨打5次之后才被允许返回宿舍。事发后,《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当事学校,相关负责人承认惩戒方式不妥,表示教官“对教育学生这一块,可能方式方法还不是很会”。

面对这起事件引发的恶劣影响,校方承诺将加强教官选用和培训,并表示目前没有学生受伤。不过,校方虽然已经认错道歉,公众的质疑却并未止步于此。在校园管理中,校方应如何对学生进行纪律规范?行使教育惩戒权的边界在哪里?所谓“教官”在校园中的身份定位是什么?未来又应如何避免类似事件重演?这些问题,无疑都值得展开进一步追问与讨论。

毫无疑问,不论是中职院校,还是其他面向未成年人的学校,都有权对学生进行纪律管理和必要的教育惩戒。但是,其方式应当文明克制,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与正确价值观,而不能是“为惩罚而惩罚”的泄愤之举。要求学生下跪并接受击打,不仅属于《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明令禁止的“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范畴,也是对学生尊严的践踏。这种场景显然与校园环境格格不入,也会损害学生与家长对学校的信赖。

有人可能会问:“反对体罚”说得漂亮,可对那些频繁违反纪律,而又拒绝接受说教的“顽劣学生”,不罚又能怎么办?此前,每每有类似事件引发社会关注,都会有不少人尤其是为人师长者提出这样的抗辩。对此,主流舆论还应反复明确:适当的教育惩戒是教育的必要环节,我们反对的,从来都不是教育惩戒本身,而是粗暴、错误的教育惩戒手段。

在这起事件中,校方表示教官的初衷是“吓唬学生”,并强调没有学生受伤。然而,学生没有在医学意义上受伤,并不等于其没有受到身心伤害。所谓“吓唬学生”的说法,更说明这是典型的恐惧式管理,是教育惩戒最应避开的误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即便一时能被压服,也很难真心改过、培养出相应的自律能力,甚至可能在其心中埋下“地雷”,造成难以预期的后果。

这样的事为何会在校园之内发生?教官的管理行为缺乏明确约束,恐怕是问题的关键。无论这些教官来源于哪里,学校都是校园秩序与学生权益的责任主体。引入第三方,不代表可以转移责任。如果没有明确规定教官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就可能出现个人经验取代制度规则、个人判断取代教育原则的情况。所谓“方式方法还不是很会”,恐怕也不是能力不足那么简单,而是缺乏最起码的规则意识与边界意识。事发后,校方提出将加强教官培训,这当然是必要的举措。但是,更关键的是在制度层面对其做出清晰的规范与约束,并确保相关制度公开透明,如此才能让学生和家长放心。

从本质上看,关注校园管理、关注学生权益,就是在关注我们的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而这与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息息相关。校园管理关系到未成年人的人格成长与心理健康,因此必须高标准、严要求。以规则为基础、以尊重为前提,是教育机构应该长期坚持的方向。这既是对学生权益的保障,也是对社会未来的守护。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学生跪成一排被教官抽打”,教育惩戒边界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