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钛媒体
在“十四五”最后一个季度,2025年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刚刚于11月中旬在四川宜宾落下帷幕。这个连续四年在此召开的全球盛会,不仅让世界见证了宜宾继白酒之后第二个千亿产业——动力电池的强势崛起,更照见其以此为起点构筑的绿色新能源发展来时路。
此次大会以“新视野·新生态·新机遇”为主题,满含对“十五五”的期待,但这里的展望亦不止于动力电池产业,而是整个宜宾绿色发展的新视野、新生态和新机遇。
实际上,就在动力电池大会召开前夕,宜宾的绿色发展又添砝码。今年的9月28日,宜宾高新零碳产业园Zpark 26个拟建项目集中开工,标志着长江生态首城再次以创新战略入局,面向未来,培育核心竞争力。
(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现场)
这绝非简单的招引落地,而是一套经过精密规划和设计的绿色发展操作系统。
早在2016年,从传统白酒+煤炭产业中觉醒的宜宾,隐约预感新能源时代地到来,布下“8+2”产业格局;三年后,宁德时代落子宜宾,以此为起点,拉开新能源产业发展序幕;而后,光伏、新型储能接续布局,在长江上游逐渐构建出“4+4+4”现代产业体系……
时至今日,当城市竞争渐趋白热化,招引愈加“内卷”时,宜宾以创新、创造、创业为锚点搭建的产业共生生态,正驱动其将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愿景照进现实。
宜宾高新零碳产业园的创建,即是该战略最生动的实践:拟通过构建绿色能源体系、开展循环化改造、集聚绿色低碳产业、建设智慧能源系统、打造绿色应用场景五大路径,推动实现跨区域绿电协同、产业与生态协同,打造以电源、电网、负荷、储能为核心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场景,构筑零碳闭环。
某种程度上,宜宾高新区这场以零碳定义的项目落地,不仅重新标定了当地招引创新的新高度,更让宜宾绿色发展的愿景,有了更广阔的时代内涵,在双碳叙事下对全球城市产业转型提供示范价值。
绿色发展下的零碳园区:从顶层设计到宜宾实践
当前,气候变化已对全球贸易产生深远影响,碳关税壁垒加速形成,叠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重构全球能源和产业版图,区域经济面临大洗牌。这意味着,谁能顺应变革,谁就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在中国,产业园区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关键单元,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探索零碳园区建设,即是顺势。202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零碳园区”概念;2025年年初,零碳园区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6月底,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能源局又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提纲挈领给出具体遵循。
顶层设计主导,各地方快速跟进,今年7月,2025年度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名单已正式公布,宜宾高新区和宜宾临港经开区入选,独揽2/4。
为什么是宜宾?追根溯源,是长江首城始于2016年的前瞻转型和面向未来的产业变革使然。
彼时,放眼全球,雾霾问题严峻。OPEC成功达成减产协议,《巴黎协定》也正式生效,明确全球向清洁能源转型的趋势,国内环保问题亦提上日程。在此背景下,作为长期以“一黑一白”两大产业主导的宜宾,敏锐开始以觉醒者的姿态投身新能源时代大潮,以成功引进奇瑞汽车旗下凯翼汽车为起点,开启宜宾产业转型,种下“绿”的种子。
(宜宾高新零碳产业园效果图)2019年,党中央又提出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作出“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等一系列决策部署,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产业“新三样”均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宜宾顺势切入动力电池赛道,并以宁德时代落子宜宾为起始,催动动力电池产业在此快速成链,产值从2020年不足20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超千亿元。
2022年,宜宾牢固树立上游意识,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发力新能源产业的决心更加坚定。同年,宜宾锚定“一蓝一绿”产业发展新赛道,又果断谋划光伏新版图,复制以龙头拉动产业链的战略战术,短短一年时间里,被称为“宜宾光伏F4”的英发德耀、四川高景、四川东磁、和光同程等4家优质产能和“潜力股”企业就相继签约落户宜宾,随后产业链“头部”配套企业陆续集聚,2024年产值288亿元。
2023年6月,宜宾再按下发展新型储能起始键,次年1月首批57个项目集中开工,到目前已基本完成从研发、集成到储能变流器、电池管理系统、能量管理系统等关键环节布局。至此,宜宾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的“4+4+4”现代产业体系基本成型。
新能源产业就位,光伏应用场景率先垂范,叠加三江汇流造就的绿色能源禀赋,宜宾建设零碳产业园有基础也有支撑。而宜宾高新区作为宜宾晶硅光伏产业的主要承载地,是宜宾市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主阵地,建设零碳工业园区有利于形成区域绿色发展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效应。
正如宜宾市委副书记、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曾令举在开工仪式上的讲话所言:“建设零碳园区,是宜宾推动实现‘双碳’战略的使命责任,也是长江生态首城的上游担当,更是面向未来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零碳闭环:以绿制绿的宜宾逻辑
相较于传统工业园区,零碳园区并非完全“无碳”的乌托邦,而是通过全流程绿色管理实现“碳收支平衡”的工业载体。在宜宾高新零碳产业园的规划蓝图中,“绿色电源-绿色制造-绿色应用”的闭环逻辑,正通过26个开工项目逐步落地,勾勒出可实现的零碳路径。
宜宾高新区于2004年规划建设,2019年升级为省级高新区,2023年独立运行,主导产业是光伏。从宜宾城北新区组团出发,沿一曼大道向西,沿线12.26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宜宾高新区高捷片区和一曼片区,这两片正开发的热土,即是宜宾高新零碳产业园的核心载体,2024年碳排放总量28.03万tCO2。
绿色能源是零碳的生命源泉。长江干流源头的宜宾,有多个径流式水电站,绿电资源得天独厚。聚合4座径流式水电站,建成装机规模232.6MW的微电网一期工程,年可直供纯绿电10亿度,是全国首例直供、符合欧盟标准的绿色微电网。未来,高新区还将加快推动跨区域绿电协同,建成每年能供应约50亿度绿电的绿色能源体系。
(宜宾高新区南湾变电站项目一期)
另外,2024年9月,宜宾高新区被列入四川省首批“聚光行动”试点区域,截至2025年6月建成“光伏+”多元化应用场景72个,光伏装机量420MW以上,累计发电量超过1.2亿度,减少碳排放量约10万吨。这些由太阳能产生的绿电,亦为园区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绿色制造是零碳的核心。园内坚定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两年落地英发德耀、四川高景等6个百亿级项目,Topcon电池片转化率达27.02%,BC电池片转化率达29.2%,行业领先;高景硅片、英发电池片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三,成为全国光伏产业链最完备区域之一;中核建中打造的亚洲最大压水堆核燃料元件制造基地,进一步完善绿色核能配套。数据显示,园区内每W电池片全生命周期发电量,是制造用电量的70倍,“以绿制绿”大有可为。
目前,园内共有规上企业44家,2024年,“新三样”产业产值占比95.08%,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占比91.59%。短短2年时间,光伏这个产业生态圈是已经形成了“硅棒→硅片→电池片→组件”光伏全产业链。一曼组团则布局低碳电动工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同时提前布局钙钛矿叠层等未来技术路线,推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延链补链。
同时,园内还将布局智慧能碳管理平台,升级虚拟电厂,推动能源系统数字管理;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开发碳捕集与利用新技术,探索适配园区产业的低能耗、高效率碳捕集技术;创新绿色能源支撑绿色制造,拓展绿色应用,进一步增强绿电供给保障。
面向未来,宜宾高新零碳园区将秉持“低、绿、量”发展思路,以绿色能源支撑绿色制造,拓展更多场景应用,逐步形成一个经济低成本、生产绿色化、供给充沛稳定的“以绿制绿”产业生态。
沿着“以绿制绿”闭环发展路径前行,宜宾高新零碳园将将擘画出一幅怎样的发展图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全球首个落地零碳园区鄂尔多斯的实践已验证路径可行性:其以远景动力鄂尔多斯电池超级工厂为“链主”,不断引进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到草原落地生根,利用当地富集的风、光资源,逐步形成了“风光氢储车”全产业零碳链条,园区企业绿电使用比例接近70%、废水循环利用率达95%。2024年,园区新能源产值达到200.9亿元,实现翻倍增长,越来越多的“零碳产品”由此走向世界。
一个传统资源城市,尚能将看起来遥不可及的绿色目标,拆分成环环相扣的实施细节后逐一落地、实施,最终实现。天时、地利、人和叠加的宜宾,在前瞻转型和新能源产业基础之上,园区零碳闭环的逻辑也将大概率兑现为可预见的价值——
未来3-5年内,宜宾高新区零碳产业园的单位能源产出率将由4.30万元/tce提升至8.02万元/tce;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0.35%;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逐年递减为0.21tCO2/万元、0.18tCO2/万元、0.14tCO2/万元,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提升至78.74%。到2027年,园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由31.15%提升至32.66%,人均工业增加值达91.49万元/人,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占比达95%以上,建成零碳工厂3个。
宜业宜居的零碳价值:招引升维促城市转型
创建零碳园区的意义,不止于环境效益,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平台,实际更多涵盖了城市经济的增长逻辑。体现在招商引资上,则是招引战略的再升维。
当前,全球贸易摩擦加剧,以中国“新三样”为代表的制造业出口正面临多重挑战,其中欧美碳关税已成为突出壁垒,挤压企业生存空间。宜宾以零碳产业园区建设为锚点,不再局限于政策优惠、服务效率等各地趋同的招引优势,而是前瞻布局,与产业链和企业携手,破解出口壁垒,推动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竞争优势,搭建产业共生共赢的生态位。
追觅科技旗下MOVA品牌落户宜宾高新区,即是该地零碳招引的最新注脚之一。MOVA相关负责人表示,以MOVA宜宾智能清洁产品生产基地的开工启幕,未来将在此建起“三位一体”的产业生态:前端依托中国研发中心,聚焦智能算法、AI融合激光智能导航避障技术等核心领域,让每一款产品都带着“中国创新”的基因;中端打造宜宾智造标杆工厂,以零碳排放为核心要求规划建设,让“宜宾制造”成为高品质与绿色低碳的双重代名词;后端链接全球销售网络,让扫地机器人产品从长江头出发,走进东南亚的家庭、欧洲的商场、美洲的社区,让世界看见“宜宾智造”的力量。
如果说,零碳园区是招引的“硬件”,穿行在高新区随处可见的两句口号“一切为了企业、一切为了项目、一切为了发展”“兑现比承诺更重要、效率比笑脸更重要、解决比解释更重要”,则是招引的“软件”。这个由宜宾高新区首创的营商环境建设和企业服务工作理念,是宜宾自上而下形成的创业型政府的真诚、实干和效率的最好体现,已被中央改革办采纳并进行全国推广。
“下一步,宜宾高新零碳园区还将积极争创国家级零碳园区,以更高标准和要求为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撑和保障。”曾令举在讲话中表示,零碳园区将打造为一座全新的零碳都市工业示范区、现代化产城融合示范区。
当然了,零碳招引,只是宜宾招引创新的一个缩影。而招引不断进阶的终衷,都是为了引凤筑巢,培育新的增长点——从招引宁德时代换来动力电池产业破局的故事广泛流传,到英发德耀“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战绩助力其在光伏全行业承压下谋求港股IPO,再到追觅科技落子宜宾剑指海外,宜宾创新招引的成果持续在落地、复制、扩散,共同组成了宜宾产业的转型和经济向上的动能。
2025年前三季度,宜宾GDP达2753.67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4+4+4”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尤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增长38.1%、晶硅光伏增长35.1%、动力电池增长21.1%。
双碳大潮滚滚,宜宾的实践证明:城市的竞争力,不再仅取决于传统资源的禀赋,而在于对未来趋势的判断与行动的勇气。从绿色觉醒到零碳制造,从招引升级到产业共生,宜宾正以“零帧起手”的魄力,“碳求未来”的定力,为中国城市的绿色跃迁,提供一份可借鉴、可复制的“宜宾方案”。(作者|苏启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