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熊园,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十五五”规划建议稿指出:“十五五”时期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笔者基于历史经验、中长期目标、潜在增速等角度综合分析,预计“十五五”期间年均GDP增速需要达到、也有望达到4.8%左右,建议2026-2027年GDP目标仍可定为5%左右,2028-2030年可定为4.5-5%左右,总体看属于相对偏高的水平,指向“十五五”期间的政策大基调需要偏扩张、偏积极、偏刺激,尤其是中央加杠杆、扩内需、抬物价,短期内也亟待更大力度推动地产止跌回稳。
历史看,五年规划多会设定GDP目标增速,实际也多能超额完成。2000年以来,我国经历了5轮五年规划,其中“十五”的GDP目标增速为7%左右、“十一五”为7.5%、“十二五”为7%、“十三五”为6.5%以上,“十四五”为“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从完成情况看,“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的GDP平均增速分别为9.8%、11.3%,大幅高于目标增速;“十二五”和“十三五”前4年的GDP平均增速分别为7.9%、6.7%,均略高于目标增速。“十四五”期间,预计今年GDP增速为5%,则5年年均增速为5.4%,也略高于各年目标增速的平均值5.3%。
“十五五”规划建议稿指出,“十五五”时期“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具体量化指标有可能会在后续予以明确。基于潜在增速、中长期增长目标两大角度的研究发现,“十五五”期间年均GDP增速需要达到、也有望达到4.8%左右。
潜在经济增长角度看,多数学术研究测算认为“十五五”期间我国潜在GDP增速仍有望在4.8-4.9%左右。比如,张晓晶等(2023)应用增长核算模型,并考虑人口老龄化加速、新冠疫情冲击与中美技术脱钩等“三大新因素”,测算得出2026-2030年我国GDP潜在增速为4.71%-4.96%,“十五五”期间平均4.84%左右。
中长期目标角度看,“十四五”规划和“十五五”规划建议稿均明确指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同时,总书记就“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所作的说明还进一步指出,“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据此来看,若按到2035年GDP总量翻一番,2021-2035年GDP年均增速应达到4.73%左右,考虑到“十四五”期间GDP平均增速约为5.4%(预计2025年GDP同比5%)、经济增速长期趋于放缓,“十五五”期间GDP平均增速应在4.7%以上、4.8%更为稳妥。
需注意的是,根据《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学习辅导百问》的表述:按照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以上、比2020年翻一番(2020年不变价)的远景目标倒算,考虑2035年的预计总人口,“十五五”和“十六五”时期GDP需要年均增长4.17%;统筹考虑要素供给、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各项条件,未来10年我国GDP潜在增速完全有条件支撑年均4.17%的增长。
对此,笔者倾向于认为,“十五五”和“十六五”时期GDP需要年均增长4.17%,更多体现的是未来10年的底线目标要求、而非实际目标追求。一方面,如前所述,从潜在经济增速和2035年GDP翻番的两大视角看,“十五五”期间很有可能、也可努力追求4.7%以上的偏高增速,另一方面,未来几年设定略偏高的GDP增长目标,也有利于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增强投资、生产、消费的意愿,有效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积极性,使得经济增长潜力得到充分释放。
2026年作为“十五五”的开局之年,建议GDP目标可延续定为5%左右,既能体现近几年经济增速目标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有效衔接,也能释放后续宏观政策积极有为的明确信号。结合今年经济的实际表现和“十五五”规划建议稿的总体要求,几条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总量政策方面,建议中央进一步加杠杆,延续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建议2026年总赤字规模应不低于2025年,预算内赤字率建议维持4%左右或略高,专项债规模可从2025年4.4万亿提高至5万亿左右,特别国债规模可从2025年1.8万亿提高至2万亿左右;建议适时降准降息,更大力度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作用,也可择机推出政策性金融工具。
结构政策方面,千方百计促消费、稳地产、抬物价:消费方面,预计2026年内生动力可能仍然偏弱,促消费政策应继续加码,加大对居民消费的财政补贴力度,“真金白银”促消费,扩大“以旧换新”支持规模,方向上应更注重服务消费、更注重投资于人,比如餐饮、养老、家政、出入境游等;地产方面,短期看房地产还是经济增长和收入预期的稳定器,应持续用力推动地产止跌回稳,如降低房贷利率和购房税费负担、优化收储、进一步“保主体”等;物价方面,截至今年三季度,GDP平减指数已连续10个季度为负、PPI同比持续30多个月为负,当务之急应千方百计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一大抓手是综合治理“内卷式”竞争,尤其是企业的低价无序竞争行为。
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