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改革合力
人民政协报:就在几天前,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第四届教育局长论坛在珠海顺利闭幕。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举办这场以“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为主题的局长论坛有何深意?
张志勇: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聚焦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深层次改革”,并强调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统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资源,办好特殊教育、专门教育。
《建议》还指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正是这一要求的生动体现。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需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既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又要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大胆探索;二是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既要破解当前突出矛盾,又要锚定长远育人目标;三是系统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既要注重改革的协同性,又要聚焦关键领域集中发力;四是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相结合,既要发挥智能技术的支撑作用,又要通过制度创新保障改革落地。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离不开广大一线教育管理者的深度参与,也只有凝聚改革共识、汇聚实践合力,方能推动改革向纵深落地见效。
教育局长论坛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建立的公益性教育决策咨询、教育改革经验交流平台,今年是第四届。每一届我们都选定了不同的主题,目的就是紧扣教育发展的时代脉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推动国家重大教育改革政策的深入实施,通过对政策的深度解读、专家的具体剖析、分享地方教育改革创新经验等方式,为全国各地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搭建平台、提供支持。
聚焦核心议题
人民政协报:我们也了解到本届论坛,专门设了“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推行小班化个性化教育”“深化中考招生改革”五个分论坛,这样的议题设置有特别考虑吗?
张志勇:是的,我们这样设置议题,的确有特别的考虑。
第一,今天为什么要谈“推进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我们在1985年建立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40年过去了,当前我们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5-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建立‘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在我看来,主要原因如下:伴随经济发展格局深刻调整,县域间经济差距显著拉大,原以县级财政为核心支撑的基础教育保障模式,已难以适应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诉求。在此背景下,改革需回应双重核心命题:一是针对区域经济基础分化带来的公共服务支撑能力失衡,亟须提升管理与财政协调层级,强化更高层级主体的统筹平衡职能;二是面对师资、生源等教育资源流动加速的现实,需要从更高层级构建适配资源动态配置的公共服务体系。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理解好这句话的深刻内涵非常关键。教师管理与资源配置的优化,核心在于动态适配师生配比、岗位结构等现实需求,着力破解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教师短缺问题。需明确的是,资源配置绝非局限于“迎峰(保障学位供给)”“渡峰(避免资源浪费)”的表层应对,其核心要义及根本遵循在于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纲要》指出,“统筹推进市域内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由此可见,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的主体责任在于市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核心方向是分类发展、职普融通与市域内市县高中协调发展,而非形成“强市弱县”的分层失衡格局。未来十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调整将是中国教育结构变革中最深刻、最重要的部分。如今,改革已突破“普职比例对半”的传统政策导向,转向职普协调融通、提升学位质量的深层发展,更核心的突破在于颠覆省、市、县重点高中到职业院校、技工学校的层级化、金字塔式办学格局,这是未来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核心诉求。
第四,《纲要》指出,“有序推进小班化教学”。小班化教学绝非单纯的班额缩减,其核心要义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课堂教学形态的系统性重构实现教育质量的深层提升。这一变革需依托五大关键维度的协同推进,即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课程供给体系的多元适配、课堂教学空间的创新重构、教学实施方式的转型突破以及评价机制的科学革新。当下,唯有实现这五个层面的整体性变革,突破“仅减班额”的表层认知,方能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小班化教学,而非停留在形式调整的浅层改革。
第五,《纲要》明确,要有序推进中考改革。中考改革是促进教育公平、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关键举措。我用四句话,尝试概括我们未来中考改革的方向:坚持促进公平、强化育人导向、淡化升学竞争、缓解教育焦虑。其中,“促进公平”并非仅局限于阳光招生的程序公平,更核心在于通过中考制度设计双向赋能初中与高中教育均衡,遏制教育分层加剧、供给差距扩大的现象,保障学生平等享有优质初中及高中教育资源。
释放创新成果引领效能
人民政协报:据悉,本届教育局长论坛同步发布了“地方教育改革创新百佳案例”。我们了解到,这些来自一线的改革实践案例您不仅逐一研读,不少典型案例更经过了您反复细致的审阅。在您看来,这些凝结着地方实践智慧的创新成果有何价值,又该如何释放它们的引领效能?
张志勇:这些“地方教育改革创新案例”,都是基层教育工作者扎根实践、破解难题的智慧结晶,每一个案例都源于真实的教育场景,承载着对高质量教育的探索与追求,很有复制推广价值。但要让这些创新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好。
需要搭建更加常态化的案例共享平台,通过专题研讨、实地观摩、线上交流等多种形式,让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学校都能接触到优质案例。特别要注重分类推广,针对县域学校、城区学校、薄弱学校等不同主体的需求,精准匹配适配案例,同时鼓励组建跨区域的成果应用共同体,让创新经验在更大范围落地生根。要做好对优质案例的新闻宣传工作,以鼓励应用单位结合自身实际灵活调整,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反过来丰富案例的内涵。
基础教育改革没有完成时,需久久为功。案例推广更不能简单照搬照抄,要建立长效的反馈优化、凝练总结、抽象概括的迭代机制,对经过实践检验、效果显著的创新做法,可上升为区域教育政策或实施指南,更要推动优质案例的政策转化,让基层智慧转化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制度力量,真正实现“一花引得百花开”的改革效应。(记者 朱英杰)
原标题:为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广泛凝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