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十二年,从书记员到法官:我的变与不变 资讯联播频道

十二年,从书记员到法官:我的变与不变

2025年11月25日 13:35:22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者按

法治星空,因榜样而更加璀璨;公正之路,因坚守而愈发宽广。为彰显新时代人民法院队伍的忠诚担当,见证法治进程中的动人瞬间,攀枝花法院特推出“榜样力量 法润无声”专栏。

在这里,我们将笔触和镜头对准那些在审判执行一线默默耕耘、在司法为民前沿初心不渝的同志,通过回顾他们的办案故事、成长经历,记录他们挥洒的汗水与闪耀的智慧。

榜样力量,是引领、是召唤。他(她)真实可感,就在我们身边,激励我们见贤思齐、砥砺前行。

法润无声,是境界、是成效。如春风化雨,于细微处彰显司法的温度,似静水深流,在个案中浸润法治的精神。

胡方丽

攀枝花中院民一庭法官

今年,是胡方丽进入法院工作的第十二年。

古人称十二年为“一纪”,今人谓之“一轮”。

十二年,不长不短,却足以让人在岁月中蜕变,也让一些东西,在心底沉淀为永恒。

2013年,胡方丽初到盐边县法院红格法庭,还是一名青涩的书记员。每天抱着厚厚的案卷,跟着前辈学做笔录、整理材料,穿梭在法庭与村社之间。那时的胡方丽,还不太懂什么是真正的“法官”。

两年后,胡方丽成为助理审判员,开始独立办案。从写文书到调解纠纷,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生怕辜负了那一份份沉甸甸的信任。

司法改革的浪潮中,胡方丽陆续担任法官助理、法官,也逐渐明白:法庭,不仅是审判的地方,更是化解矛盾、传递温情的地方。

田埂上的沟通、果园里的调解、院坝中的倾听——这些带着“泥土味”的经历,让胡方丽学会了从每一个“他们”和“她们”的身上,看见自己。

也让胡方丽懂得:法律,不仅要有力度,更要有温度。

2021年,胡方丽开始主持红格法庭的工作。面对案件激增的压力,大家走遍辖区18个村社,摸索出一套“五长息讼”调解模式——村长、社长、会长、厂长、乡贤长辈齐参与,让矛盾化解在基层。

大家还推出“驻村法官工作室”“午间法庭”,只为让司法更贴近人心。

那些年,大家化解了民宿装修纠纷,处理了土地征收批案,解决了蔡老太的赡养难题,也帮一对婆媳解开了多年的心结……

这些看似平凡的案件,后来被央视《乡理乡亲》报道,也收获了当事人最真诚的感谢。

在法庭工作的第十年,胡方丽通过遴选,成为中级法院的一名法官。

新的岗位,节奏更快、案件更复杂,但胡方丽深知:每一次身份的转变,都是责任的叠加,也是成长的印记。

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初心。

从基层法庭到中院,从家事邻里到复杂合同纠纷,胡方丽始终记得:每一个案件的背后,都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悲欢。认真对待每一份证据,耐心倾听每一次诉求,才能让公平正义,真正照进现实。

基层的经验,至今仍是胡方丽化解纠纷的“法宝”。在红格法庭时,牵头创立的“五长息讼”调解模式,没想到来到中院后,这份基层经验依然能派上用场。

去年,一起邻里之间因道路通行等问题引发的生命权、身体权纠纷上诉到中院,家住新九的村民沈某在自家堡坎施工时,未经邻居左某同意挪动其屋檐下的竹竿,引发抓扯并致沈某受伤。

一审法院判决左某承担60%的责任,左某不服提起上诉。阅卷时胡方丽发现,这起看似简单的侵权案背后,是多年的积怨:沈某建房时占用了部分相邻出行通道作为排水沟,导致道路变窄,致使身为残疾人的左某的推车无法通行;同时,沈某随意堆放建筑垃圾损坏左某农作物。此次挪动竹竿仅是双方矛盾爆发的导火索。

如果只就案办案,双方的积怨也不会化解,甚至可能引发更大的冲突。于是,胡方丽联系了驻该村的五长息讼调解员唐廷明及村社干部,邀请他们一起参与调解。

经过三个小时的联动调解,双方就医疗费、安装排水管及排水沟上加装盖板以解决道路通行问题等达成了和解,事后双方都自觉主动地履行了和解协议,左某也申请撤回了上诉。

那一刻胡方丽更加确信:无论在基层还是中院,尊重乡土人情、依靠群众力量,永远是我们化解矛盾的底气。

十二年法院路,变的是身份,是从青涩到沉稳;不变的是对法律的敬畏、对正义的追求。

未来的路还很长,胡方丽会带着这些“不变”,继续在司法道路上坚定前行,守护人间烟火里的安稳,传递法治背后的温暖。(攀枝花市中级人民法院 供稿)

编辑:王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十二年,从书记员到法官:我的变与不变 资讯联播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