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网易科技报道)
11月25日(星期二)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象牙塔的至暗时刻:全球顶尖大学正遭“数字洗劫”
数据泄露警报在顶尖学府频频拉响。最近几个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相继沦陷,大量师生个人信息在黑客攻击中泄露。这不过是全球高校网络安全危机的冰山一角。
如今的黑客不再单打独斗,而是用上了AI助手。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网络攻击的格局 - 攻击速度更快,精准度更高,防御难度呈指数级增长。网络安全专家普遍认为,我们看到的还只是AI攻击能力的初级阶段。
为什么高校频频中招?答案很残酷:高校守着科研数据、知识产权这些“数字黄金”,却用着老旧的安防系统,如同把金库建在纸板房里。英国调查数据显示,超过90%的高校去年遭遇过网络安全事件;德国研究更发现,97%的大学管理层直接面临网络威胁。
问题的核心在于,传统的“筑墙式防御”已经失效。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预防不再足够,韧性才是关键。”当黑客都用上AI协同作战时,高校还在各自为战,这注定是一场不对等的较量。
破局之道在于打破高校间的信息孤岛。共享威胁情报,共建防御体系,才是应对智能化攻击的唯一出路。未来的网络安全,不再是技术竞赛,而是生态博弈。高校能否守住知识的前沿阵地,取决于它们能否构建起协同防御的新格局。
《科学通讯》网站(www.sciencenews.org)
颠覆认知:科学家开发“肛门呼吸”技术,或成下一代急救利器?
当呼吸机成为唯一选择时,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人体另一个意想不到的部位——肠道。最新研究表明,通过直肠输送氧气或许能成为危急医疗场景下的“生命通道”。
这项由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疗中心与日本大阪大学联合进行的研究,灵感来源于自然界的启示:某些鱼类在缺氧环境中能通过肠道进行气体交换。基于此,科研团队开发出特殊的全氟化碳液体,这种物质能携带大量氧气,并通过灌肠方式将其输送至肠道。
在动物实验中,研究人员成功通过这种方法提升了实验对象的血氧水平。更令人振奋的是,初步人体安全性试验显示,健康志愿者对这项技术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虽然最高剂量组出现腹部不适,但中低剂量组均未报告严重不良反应。
这项研究的意义何在?对临床医生而言,最令人振奋的应用场景可能是在紧急气管插管过程中——那几分钟的操作时间往往伴随着血氧骤降的风险。如果能在插管前通过肠道快速提升血氧,将为危重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当然,这项技术也面临质疑。有专家指出,肺部的气体交换效率远非肠道可比,且持续供氧需要反复操作,这在实践中面临挑战。但支持者认为,这项技术并非要取代传统呼吸支持,而是作为特定情况下的补充手段。
该研究已获得“搞笑诺贝尔奖”的认可,这不仅是对科研创意的肯定,更引发了医学界对非常规给氧途径的深入思考。随着进一步研究的推进,这项看似“离经叛道”的技术,或许将在未来的急救医学中占据一席之地。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重磅突破!科学家让小麦自己造化肥,农民省钱,地球减负
是时候告别传统施肥了?科学家们刚刚搞了个大新闻:他们让小麦学会了自己“造”肥料。
没错,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团队利用“基因剪刀”CRISPR,成功改造了小麦植株。这可不是简单的增产,而是赋予它一项逆天技能——促进土壤里的细菌为自己免费生产氮肥。
背后的科学逻辑很巧妙:研究人员没有像过去几十年那样,执着于给小麦装上像豆子那样的“固氮根瘤”。而是换了个赛道:他们让小麦根系大量分泌一种名为“芹菜素”的天然化合物。
这东西就像一份精准投递的“外卖订单”,能刺激特定的固氮细菌在根周形成保护性生物膜。这片微环境氧气含量低,正好激活了细菌体内的固氮酶,从而将空气中免费的氮气,转化成小麦能直接吸收的养分。
为什么这事关重大?因为小麦是全球氮肥消耗的“大户”,占了总量的近五分之一。但传统化肥利用率极低,大量残留的氮肥流入江河,形成海洋“死亡区”,或转化为比二氧化碳强300倍的温室气体一氧化二氮。
这项技术的颠覆性在于,它可能在几乎不施氮肥的条件下,也能保证作物产量。这对非洲等无力购买化肥的地区而言,无疑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福音。
有数据测算,仅在美国,如果这项技术能推广,哪怕只节省10%的化肥使用,每年就能为农民省下超过十亿美元。
目前,专利已在申请中,更多主粮作物的类似研究也在推进。一场农业生产的静默革命,或许正从这株能“自给自足”的小麦开始。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1毫秒量子比特横空出世:普林斯顿突破让实用量子计算机不再遥远
刚刚,量子计算领域传来重磅进展。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团队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论文,宣布制造出寿命突破1毫秒的超导量子比特——这个数字是当前最强商用芯片的15倍,堪称近十年来该领域最猛的性能飞跃。
为什么说这是里程碑?量子计算机之所以至今仍是“实验室玩具”,核心痛点就是量子态太脆弱,算到一半信息就丢了。普林斯顿这次把量子比特的“待机时间”延长到1毫秒,别看它短,却足以让量子计算机完成更多关键运算,直接扫清了纠错和规模化路上的最大路障。
更绝的是,这个新设计完美兼容谷歌、IBM的现有架构。这意味着,产业界不需要推倒重来,只需像搭乐高一样替换核心模块,就能让处理器性能飙升千倍。团队测算,若用于千比特级系统,整体效能将暴增十亿倍——这已经不是优化,是质变。
突破的秘诀藏在材料里:他们用金属“钽”替代传统的铝,并用高纯度硅基底取代蓝宝石。钽天生抗噪能力强,硅基底则彻底释放了半导体工业的量产潜力。用研究员的话说,“这相当于既找到了法拉利的引擎,又修通了高速公路”。
一条明确的技术路径已经浮现:用兼容现有生态的材料突破,撬动指数级性能增长。或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见证量子计算从“纸上蓝图”真正走向“机房机架”。(刘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