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当鲁迅的犀利目光遇见AI时代的迷茫青年,会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11月24日下午,南京商业学校大礼堂座无虚席,“南商文学会客厅”第二讲《鲁迅作品与AI时代的年轻人》在此开讲。主讲人、被誉为年轻人中研究鲁迅“第一人”的张守涛老师,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张守涛首先打破了人们对鲁迅的刻板印象,他从“战士”鲁迅、“文人鲁迅”、“凡人”鲁迅三个角度拆解这位现当代伟大作家,展示了一个“爱吃爱孩子爱看电影”的鲁迅——这位文学巨匠不仅爱吃甜食,会为孩子打扰写作而苦恼,还会细致点评萧红的穿着配色。在张守涛看来,鲁迅的魅力恰恰在于“看透生活后依然热爱生活”的凡人智慧,这种态度对身处AI变革中的年轻人尤为重要。
讲座中,张守涛分享了鲁迅对同时代文人的犀利点评,展现了鲁迅作为战士的锋芒。张守涛指出,鲁迅的“呐喊”不是盲目反对,而是基于对国民性的深刻洞察。在信息爆炸的AI时代,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恰恰是年轻人最需要的“免疫力”。
张守涛将鲁迅的人生智慧提炼成当代青年的“自我实现指南”。他提出五条实践路径:把人生当乐高玩具般“拆解组装”;将焦虑转化为行动燃料;打造个性化的“人生操作系统”;开启可持续奋斗的“低耗模式”;最终将生活调成“体验版”心态。
“鲁迅白天当公务员,下班后抄古碑写作——这不正是‘主业苟住+副业探索’的完美示范吗?”张守涛说,与其在“内卷”和“躺平”间纠结,不如像鲁迅那样找到自己的节奏。
活动中,张守涛问在座学生,你们的眼里还有光吗?还有梦想吗?他说,鲁迅很早就确立了唤醒、救治国民灵魂的梦想,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但在实现梦想的路途中,并非一帆风顺,他的《域外小说集》只卖了51本,鲁迅为此深受打击,沉寂了十年。但是,鲁迅坚守初心,最终迎来了实现梦想的机会。张守涛希望鲁迅的故事能给当代年轻人以启发。
讲座还重新解读了鲁迅作品对当下的启示:《孔乙己》警示年轻人不要被学历束缚,《故乡》提醒我们避免活成被生活磨平棱角的“闰土”,《伤逝》探讨现代爱情如何维系,《希望》则给出了“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智慧。
据南京商业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校组织了“班级—系部—青年教师—班主任”四级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校园氛围。据了解,“文学会客厅”是学校“书香美育,雅韵南商”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环,旨在通过名家引领,在AI时代守护人文精神,助力学生品格成长。该活动开设于今年3月24日,邀请毕飞宇作为首位文学嘉宾,至今为止,通过外邀名家、内邀老师的方式,已多次为学生们开设文学分享课。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