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我的青春:脚下有泥 心中有光

  2005年,哈报政教要闻部记者在讨论题目。右一为作者王哲。

  □ 王哲

  在《哈尔滨日报》创刊80周年之际,我想起1998年那个初秋的清晨——怀揣着烫金的大学毕业证,我站在老报社小楼的大门前,指尖捏着入职通知书,连呼吸都带着对“记者”二字的敬畏。从那天起,我与这份扎根冰城的报纸结下了十八载情缘,从青涩的社会新闻新兵,到能独当一面的时政记者,我的青春与成长,早已和油墨香、敲击键盘声、采访本里的字迹紧紧缠绕在一起。

  1998年秋,松花江的水还带着夏末的余温,中央大街的面包石被雨水冲刷得发亮。我刚入职时被分到社会时空编辑部,带我的师傅是从业多年的老记者邱哥。他给我的第一份“作业”,是去道里区的老旧小区采访供暖改造。那天我怀着激动和忐忑的心情,跟着他爬了6栋没装电梯的居民楼,楼道里堆满杂物,扶手被岁月磨得光滑,每一户居民开门时的眼神都不一样——有期待、有疑虑,也有对记者的好奇。邱哥没让我直接提问,只是让我把居民说的每一句话记在本子上,“社会新闻不是写故事,是记日子,老百姓的日子怎么过,稿子就该怎么写。”

  那篇题为《道里老旧小区供暖改造:暖流将进百姓家》的稿子,是我在《哈尔滨日报》发表的第一篇署名报道。为核实供暖管道铺设进度,我跑了三次施工队办公室;为确认居民缴费标准,我在区供暖办走廊等了两个小时。报纸印出那天,我在报社楼下报亭买了10份,手指反复摩挲自己的名字,连中缝广告都觉得格外亲切。后来,经纬街一位大爷给报社打电话,说看了稿子心里踏实,还邀我去家里喝红菜汤。那碗热气腾腾的汤,让我第一次明白:记者的笔,连着百姓的心。也是那时我才懂得,所谓“成长”,从来不是书本里的理论,而是双脚踩进泥土里的踏实,是把别人的难事当成自己的事来牵挂的共情。

  2002年,我转到政教新闻部,这是一次“脱胎换骨”的挑战。时政报道没有社会新闻那般鲜活的故事,需要严谨的逻辑、准确的表述,更要读懂政策背后的民生温度。第一次参加市政府常务会议,我提前3天把相关文件读了5遍,笔记本记满密密麻麻的批注,可到了会场仍紧张得手心冒汗。会议结束后,我对着录音笔整理素材,发现有个数据没听清,又赶紧给市政府办公厅同志打电话核实。部门主任看了我的初稿,圈出三个问题:“政策解读要‘接地气’,不能光堆术语;群众关切要‘点到位’,不能绕圈子;文字表达要‘减脂肪’,不能拖泥带水。”

  为写好时政报道,我养成了“三个习惯”:每天早上读报纸,学习解读政策的角度;每次采访前先“蹲点”,比如写医保新政时,我在社区医院待了一周,观察老人挂号、报销的全过程;每次写稿后先“换位思考”,把稿子读给家人听,若他们听不懂,就重新修改。2009年哈尔滨举办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我负责报道赛事保障工作。那段时间,我每天凌晨5点到比赛场馆,跟着工作人员检查造雪设备、调试转播信号,晚上回报社写稿,常常忙到深夜。有一次,为核实场馆无障碍设施是否到位,我推着轮椅在园区里走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确认每个通道都畅通无阻。那篇《大冬会保障:细节里的“哈尔滨温度”》见报后,一位残疾人读者给我发邮件说:“看到报道,我知道这次大冬会,我们也能安心参与。”那一刻,我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也突然醒悟:成长是学会把“我怕难”变成“我能行”,是在一次次挑战里,把“不熟练”磨成“专业”,把“紧张”换成“从容”。

  在《哈尔滨日报》的十八年里,最难忘的是和同事们一起“战斗”的日子。2010年,报社策划“冰城百年变迁”大型系列报道,部门十几个记者分成5个小组,分头采访老建筑、老工人、老商户。我负责“中央大街百年史”报道,为找第一手资料,在省档案馆泡了半个月查旧档案,还采访了十位在中央大街生活半辈子的老人。92岁的张大爷给我讲了他年轻时在马迭尔宾馆当服务员的故事,还拿出珍藏多年的老照片。为把故事写生动,我们小组常在报社会议室加班到凌晨,围着桌子喝速溶咖啡,讨论如何深挖历史、丰富人物细节、让标题更有感染力。当系列报道最后一篇见报时,我们在报社楼下小餐馆聚会,有人拿出珍藏的样报,大家翻看时感慨:“这两个月的熬夜,值了!”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成长从不是一个人的独行,而是一群人的并肩——同事们的提醒、前辈的点拨、团队的支撑,就像寒冬里的暖灯,照亮我前行的路,也让我学会了协作与担当。

  报社的领导和同事,是我人生路上的“引路人”。老社长常说:“新闻人要‘脚踩泥土、心有温度’,只有走到百姓中间,才能写出有力量的稿子。”有一次,我写农民工就业报道,初稿用了很多“就业率”“帮扶措施”等专业术语,老社长让我去农民工市场待三天。在那里,我看到有的农民工天不亮就蹲在路边找工作,有的因没拿到工资急得掉眼泪。回来后,我重写稿子,开头就讲了一位农民工大哥的故事,稿件见报后反响很大,相关部门还专门出台了农民工工资保障新政策。部门主任则教会我“严谨”——有次我在稿子里把“人均年收入”写成“人均月收入”,虽只是一字之差,他仍严肃批评我:“记者笔下的每一个字,都可能影响读者的判断,不能有半点马虎。”他们让我懂得,成长不只是能力的提升,更是品格的锤炼:要守得住初心,对百姓有温度;要扛得住责任,对职业有敬畏。

  那些年,我跑遍了哈尔滨的大街小巷:春天去香坊区果园采访果农,看漫山遍野的桃花;夏天去松花江边蹲点,报道防汛工作;秋天去五常市的稻田,记录丰收场景;冬天去冰雪大世界,见证冰雕从冰坯变成艺术品。我的采访本换了一本又一本,每本都记着不同故事:社区主任为居民奔波解决难题、企业家创新创业的艰辛、普通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故事,最终都变成报纸上的铅字,成为冰城发展的“备忘录”。而我也在这些故事里慢慢长大,从一个只想着“写出好稿子”的年轻人,变成一个懂得“为谁写稿”的新闻人——原来真正的成长,是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城市的发展、百姓的需求里,让自己的价值在服务他人中慢慢发光。

  2016年,我调离哈尔滨日报社。离开的前一天,我在报社资料室待了一下午,翻看这些年发表的稿件。每一篇都像老照片,定格着我的青春,也定格着哈尔滨的变迁。同事们为我送行时说:“不管你去哪里,报社永远是你的家。”我不禁泪盈于睫。

  如今,我虽不再每天写新闻稿,但在报社养成的习惯一直没变:每天早上仍会看报纸,看到熟悉的报头就像见到老朋友;走在哈尔滨街头,看到曾经采访过的地方,就会想起当年的场景;遇到有意思的人和事,还是会忍不住拿出手机记下来。而报社教给我的那些道理——踏实、共情、严谨、担当,也成了我人生的“指南针”,不管走到哪里,做什么工作,都让我不敢懈怠、不敢偏离初心。

  今年,《哈尔滨日报》迎来80岁生日。80年风雨兼程,它记录了哈尔滨从工业重镇到现代化都市的蝶变,见证了冰城人民的奋斗与坚守;80年初心不改,它始终站在时代潮头,用笔墨书写城市发展,用文字传递百姓心声。而我,有幸在它的陪伴下走过十八载春秋,从懵懂大学生成长为有担当的新闻人。这份缘分,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礼物;这段成长,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宝藏。

  纸短情长,墨香永存。感谢《哈尔滨日报》给了我实现梦想的舞台,感谢一起奋斗的同事给了我温暖和力量,感谢每一位读者给了我坚持的勇气。未来,我会继续带着“新闻人的初心”认真生活、努力工作,也会永远关注这份陪伴我成长的报纸,盼它在新时代浪潮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冰城不老,纸墨常青。愿《哈尔滨日报》,下一个80年,依然精彩!

  作者 | 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宣传处处长。1998年至2016年为《哈尔滨日报》记者。曾多次获全国人大新闻奖、黑龙江省新闻奖、黑龙江省人大新闻奖、哈尔滨市新闻奖、哈尔滨市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新闻奖。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我的青春:脚下有泥 心中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