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
出生缺陷是指婴儿出生前已存在的身体结构、功能或代谢方面异常,是导致婴幼儿死亡和先天残疾的主要原因,给家庭带来沉重经济与精神负担。随着婚育年龄推迟、高龄产妇比例上升及慢病人群年轻化,出生缺陷风险不容小觑。
我省于2000年设立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今年,“实施出生缺陷防治提升行动”继续纳入民生实事项目加速推进,经过二十余年发展,已逐步建立起以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为核心、妇幼保健机构为支撑、筛查点为网底的全省筛查服务体系,实现了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的转变。
出台系列政策,完善全流程服务
2023年,我省将“实施出生缺陷防治提升行动”纳入民生实事,在我省出生的所有新生儿可免费享受两种遗传代谢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筛查及听力筛查。2024年起,实行“全省一盘棋”管理,统一脱贫地区与其他地区筛查标准和补助政策。各地不断健全“筛查—诊断—治疗—随访”全流程服务,创新“互联网+健康宣教”模式,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持续提升。
据悉,自2023年该项目纳入民生实事以来,全省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率持续保持在99%以上;新生儿听力筛查率由2022年的97.2%提升至2023年的98.5%,2025年上半年提升至98.9%,已提前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相关目标(遗传代谢病筛查率达98%、听力筛查率达95%)。2023年至2024年两年间,累计为69万名新生儿提供免费的两项遗传代谢病筛查与听力筛查服务。
随着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出台,出生缺陷防治成效显著。近两年,我省通过新生儿筛查及早诊断了各类遗传代谢病超过1800例、听力障碍超过700例,及时有效的干预显著降低了儿童残疾和死亡风险,切实改善了患儿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规范产前筛查,夯实优生优育根基
“备孕前3至6个月的新婚或再育夫妇,可到社区预约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合肥市蜀山区汉嘉社区的温馨提示,被马女士第一时间转发到业主群。
据悉,我省长期为孕15—20+6周孕妇提供免费产前筛查。2024年,合肥市更是把免费筛查时间提前至孕9—13+6周,联合中孕期筛查,使唐氏、爱德华综合征胎儿风险早识别率显著提高,漏筛与假阳性率同步下降。
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芙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依托网格化管理,精准锁定服务对象,该中心通过开设“孕妇健康课堂”、发放孕期手册、开展科普宣教活动等,让辖区内产检率明显提升。
合肥市卫健委相关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是预防出生缺陷的首道防线,建议适龄夫妇在办理结婚登记前主动接受婚检、备孕阶段积极参与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通过早期筛查及时发现风险因素,科学规划孕育计划。孕期需遵医嘱规范接受产前检查、产前筛查或产前诊断,做到“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理念贯穿全程,夯实优生优育根基。
搭建救治网络,守护高危妊娠
今年4月,怀孕6个月的齐女士(化名)因孕早期发生室性早搏,来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蚌埠医院(蚌埠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当时母婴生命已面临心脏骤停的极高风险。
该院副院长、心内科主任医师魏勇经过仔细检查,发现传统方案均不适用,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最终确定采用“绿色零射线射频消融术”。仅1小时余,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心电监测显示齐女士的室早症状消失,胎儿状态稳定。术后第3天,母婴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齐女士康复出院。
今年7月30日,齐女士的女儿平安健康出生。孩子刚满月,齐女士便与丈夫一同来到该院送上锦旗表达感激。魏勇特别提醒,备孕前健康体检可提前发现风险,降低孕产期危情。
我省一直提供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产前检查、产前筛查,通过联合筛查,为出生缺陷防控争取黄金干预时间,并依托“全方位、立体化”高危孕产妇救治网络体系,降低高危妊娠风险。
新生儿早筛救助同步跟进
出生3至6个月才显现症状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等,若错过治疗窗口,可致智力障碍、肢体残疾。民生实事将“可治疗、预后好”病种纳入免费筛查,家长只需配合采足跟血,即可早发现。
自2023年起,全省新生儿免费享受“两病”及听力筛查,各地同步开展串联质谱法筛查多种遗传代谢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筛查。马鞍山2015年率先建立“产科—新生儿科—眼保健科”协作机制,合肥、芜湖等地将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G6PD缺乏症、串联质谱法筛查多种遗传代谢病、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遗传性耳聋基因等纳入筛查,病种持续扩面。
出生缺陷干预救助项目同步落地,遗传代谢病、先天性结构畸形、功能性出生缺陷患儿可申请医疗费用救助。安徽现有51家定点实施机构,338个病种纳入救助。
从婚前、孕前、产前到新生儿期,安徽持续织密出生缺陷防治网。
记者 陶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