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邯郸日报)
转自:邯郸日报
环境优美的涉县大洼村。 (资料片)
本报通讯员 何晓芳 赵飞
初冬时节,暖阳洒满涉县更乐镇大洼村。青石板路上,毛驴踏蹄而过,石房、石桥与漫山景色相映成趣,吸引着各地游客驻足打卡。“今年民宿收入比去年翻番,旅游越火,日子越有奔头!”“里山沟”客栈老板娘张海兰忙着招呼客人,笑意写满脸庞。
这座距涉县县城20公里的古村,北侧青阳山与东西两峰相连形似展翅凤凰,古称“凤凰窝”。村内明清以来的民居、街巷均由山石打造,石桌、石碾、石井错落分布,素有“太行石头村”的美誉。凭借独特的资源禀赋,大洼村先后获评“中国传统村落”“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河北十大最美古村镇”等多项荣誉。
“村里把旅游厕所、充电桩、路灯等基础设施都建好了,游客愿意来、留得住。”大洼村党支部书记张巨元说。今年以来,大洼村靠着“太行石头村”特色,累计接待游客约70万人次。
基建升级:让古村“留得住人”
“以前来这儿,车程5小时,游览才半小时。现在不仅核心区古朴精致,二期工程亮点纷呈,基础设施也贴心多了。”北京游客董家贵的感慨,道出了大洼村的蜕变。
近年来,大洼村全面升级基础设施:完成夜景亮化、铺设污水管网,实现水冲式旅游公厕全覆盖,还为公厕配备空气能地暖破解冬季使用难题。村里采购300余个驴槽、5000余盆花卉打造驴槽迎宾路,让古村更显韵味。二期建设中融入智慧导航系统,游客扫码即可查询民宿、景点、公厕位置;露营基地、咖啡馆、农家乐等设施的完善,进一步延伸了游览体验链条。新建的“一品一播”助农直播间,让核桃、花椒等山货通过电商走出大山,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
业态创新:激活“自我造血”动能
在“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理念指引下,大洼村对120余处传统民居梳理建档,对42处重点民居挂牌保护,修缮石头房100余间并标注建筑年代、风格等信息,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石头文化。
从最初5家民宿发展到40余家,大洼村形成高中低互补的民宿格局。村民张二心的农家面店,旅游旺季单日营收达2万元;维吾尔族商户阿木的烧烤店,单日卖出6000多串羊肉串,收入超6万元。精酿酒馆、见山酒吧、梯田农耕园等新业态接连涌现,与重修的张氏宗祠、县令故居相映成趣,让游客既能触摸历史,又能享受现代休闲。
文旅融合:带动万余群众致富
大洼村深挖石头文化与民俗底蕴,打造暖黄灯光映衬下的石村夜景,让传统村落与现代文明碰撞出独特魅力。电音节、篝火晚会、文艺演出常态化举办,县令招亲、重回80年代等行进式演出互动性十足,让乡村旅游更具吸引力。
如今的大洼村,已带动周边西寂寥、江家等20个村发展150余家购物店、100余家民宿,近1万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今年以来,全村接待游客突破70万人次,文旅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大洼村党支部书记张巨元说:“在学习全会精神时,读到这些表述真是给了我很大信心。下一步,我们将抓紧完成《大洼村总体规划》编制评审,启动村民素质与技能培训计划,成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健全村民分红机制,让更多人共享发展红利!”
对于村庄未来的发展,张巨元信心满满。这座“凤凰窝”里的古村,正以文旅融合为翼,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飞”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