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徐涛
【特写镜头】
立冬刚过,黔东南州剑河县八万山林场护林员杨正兴踏着晨露,行走在苍茫辽阔的林海间——这片绵延的山林,不仅是坚实的生态屏障,更蕴藏着巨大的碳汇价值。
从2016年启动碳汇开发探索,到2021年入选省级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县,再到2023年跻身国家储备林与树种结构调整融合试点县,剑河的林业碳汇之路越走越宽。
2023年7月,在剑河县碳汇交易运营中心,仰阿莎街道馨怡社区林农杨通锦签下碳汇交易协议时,手指因激动而颤抖,“155.5亩林地,一棵树没砍,就赚了6.3万元!”和他一样,160户林农凭借2317亩林地19706吨碳减排量,共领到96万元碳汇预购资金,户均增收6000元,绿水青山变成了当地群众实打实的“绿色存折”。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立足森林资源优势,我们搭建起林业碳汇发展的‘四梁八柱’。”剑河县林业局局长欧光远介绍,当地通过碳汇交易、碳汇代偿、碳汇CCER项目开发等创新实践,有效盘活林业碳汇资源。
剑河成立了贵州首个碳汇交易运营中心,挂牌“碳汇交易结算点”,让生态价值变现渠道更加畅通。
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让碳汇开发提质增效。该县引入专业技术团队编制规划,运用卫星遥感技术筛查图斑,搭建监测体系;“碳汇+金融”模式成效显著,2022年6月发行的黔东南州首张林业碳票,以1700万元价值成功申请贷款1000万元,带动300余户群众增收。
【用数据说话】
剑河县林地总面积达243.35万亩,森林覆盖率72.42%,森林总活立木蓄积达1423.75万立方米。该县抢抓省级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县机遇,正将丰富的森林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资源,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共生共荣的绿色发展之路。
“碳汇+司法”的探索更具突破性。剑河成立全省首个“碳汇与司法办案实践教育基地”,明确涉林生态案件当事人可通过认购碳汇替代履行赔偿责任。截至目前,12件碳汇认购案件涉及金额116.22万元,带动500余户林农增收,实现生态修复与民生改善双赢。
目前,剑河县已完成从碳汇开发“零基础”到“全链条”的跨越。2024年与省金控集团、国泰君安签订协议,预交易首批CCER项目16万吨减排量,价值约1600万元;100万元省级碳汇补助资金落地,推动10万亩人工造林CCER项目提速……云雾缭绕的林海间,一幅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林业碳汇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创新载体,成为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关键路径。
林业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等活动,吸收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碳汇交易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站在新起点】
面向未来五年,剑河县将持续深化林业碳汇生态系统构建,推动“碳汇+”模式向更广领域延伸、更深层次拓展。
项目开发上,重点推进10万亩人工造林CCER项目落地见效,力争打造全国首个乡村振兴类林业碳汇公益性减排项目;机制创新方面,完善林业碳票管理办法,深化“碳汇+金融”体系,推出更多适配性金融产品;区域协作上,深化“广东佛山—贵州黔东南”碳协作机制,拓展跨省市场。同时,持续壮大“碳汇+司法”“碳汇+乡村振兴”等融合模式,释放森林多重效益,为全国林业碳汇开发交易提供“剑河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