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姜晓菲报道 众所周知,相同血型在输血时才能互相融合,然而为了拯救11岁罕见“熊猫血”白血病女孩的生命,北部战区总医院的医生们成功为她实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她转换了血型,让她彻底摆脱了“熊猫血”的困扰。
11岁女孩小丹(化名),身体突然出现乏力、腹痛等症状。经诊断,小丹患有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更令人揪心的是,她的血型是罕见的Rh阴性——俗称“熊猫血”,在汉族人群中仅占0.2%~0.4%。这意味着,她在化疗期间输血支持将面临严峻挑战。在北部战区总医院血液科诊室里,王吉刚主任盯着化验单上触目惊心的数值,心瞬间揪紧:“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都低到危险线,融合基因阳性,加上熊猫血的限制,移植难度比常规病例翻了三倍。”他当即拍板:“先做配型,孩子的时间不能等。”
配型结果喜忧参半,孩子父亲与小丹半相合,符合捐献条件。然而孩子父亲是Rh阳性血型。Rh阴性患者接受Rh阳性干细胞移植,面临溶血反应和植入失败的高风险,加之小丹脏器功能已因化疗受损,任何闪失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医院迅速组建多学科协作团队,血液科、新生儿科、输血科等十余个科室携手攻坚。输血科紧急联动省内多家血站,并动员本院Rh阴性血型的医护人员踊跃献血,确保了血源的稳定供应。
小丹进入移植仓进行预处理的十天后,孩子父亲采集并分离了造血干细胞。当228毫升造血干细胞被缓缓输入小丹体内,她轻声说道:“我好像被爸爸抱着了,特别暖和。”之后,在医护团队的严密监护和精准治疗下,小丹一步步闯过感染关,顺利出仓。如今,她的身体正在稳步恢复,血型也已成功转换为Rh阳性,彻底摆脱了“熊猫血”的困扰。
北部战区总医院血液科王吉刚主任介绍,转换血型的过程就像一场精密的“生命接力”。首先是捐赠者的选择,医生会通过特殊检测比对“人类白细胞抗原”,亲属队友的匹配成功率更高。下一步是使用特殊药物或放射线,帮助患者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同时让自身免疫系统“暂时休息”,为新“发动机”(造血干细胞)腾出空间;然后是采集捐赠者的造血干细胞并输入患者体内。细胞植入成功以前(约2周)要在无菌病房里“隔离防护”,避免细菌病毒入侵;还要警惕移植物抗宿主病。同时,患者血型也会变成捐赠者的血型,大概一年后,正常运转,自己制造健康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