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青岛自贸片区优化环境激发活力

图为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 张进刚摄

近日,记者走进山东青岛自贸片区,疏港高架上车流如织,前湾港区巨轮停靠,产业园内引领性项目加速集聚,一幅动能澎湃的发展图景令人振奋。

6年来,青岛自贸片区形成制度创新举措358项,97项获国家、省级以上层面推广、认可;新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96家,累计达到190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税收占比95%以上。“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要求‘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我们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不断推动制度创新和营商环境优化,激发企业发展活力。”青岛自贸片区管委主任高善武说。

提升贸易便利

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在青岛自贸片区,一项“药食同源”商品进口通关便利化改革正在释放制度红利。

“‘药食同源’类商品的‘双重身份’,曾是企业面临的现实难题。根据国家规定,进口此类商品必须办理进口药品通关单,这导致一大批食品、保健品等生产企业,因不具备药品经营资质而被挡在门外。”青岛自贸片区审批管理部业务主任王海涛表示。

为此,青岛自贸片区协同市场监管、海关、行政审批等部门,创新推出“药食同源”商品进口通关便利化监管模式。通过建立进口食药物质白名单制度、实施全链条追溯协同创新监管体系,实现了对该类商品的精准识别和全过程监管。“如今,企业进口决明子、肉豆蔻等商品,只需一张药食同源商品进口用途证明就能快速通关。”王海涛说。

山东裕广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就是受益企业之一。企业负责人宋成雨说:“过去,我们作为食品企业没有药品进口资质,只能委托药企代理采购,光代理费、仓储费等成本每年就要近70万元,时间成本更是无法估量。”如今,该企业不仅实现了自主从海外采购中药材,还可以从青岛口岸快速通关,资金周转率提高了60%,订单交付周期缩短一半以上。

目前,已有60余家药食同源上下游企业入驻青岛自贸片区,形成了涵盖药食同源商品进口、食品加工、跨境贸易的多产业链条。受益于这项改革,相关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了50%。

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上,青岛自贸片区通过推动“鲁豫联动”跨关区协同机制改革,将青岛港的出海口功能延伸至中原腹地。

过去河南省通过青岛口岸出口的货物需在港口堆存、等待验放,既影响通关效率,也增加企业成本。为此,青岛自贸片区联合郑州自贸片区,协同两地海关及山东港口集团,创新推出“内陆申报、属地放行、班列直运、抵港直装、原箱上船”的通关新模式。

“新模式的核心在于功能前置。”青岛海关所属黄岛海关口岸监管处监管三科科长赵秀红说,“通过建立跨关区协同机制,我们将港口的集货、配载等功能延伸至郑州内陆港,实现出口货物在内陆一站式办结通关手续。”

这一改革让内陆企业切实感受到便利。河南中远海运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洪涛表示:“新模式下,企业通过内陆港出口货物每箱可节约物流成本约200元,节省在港堆存等待时间24小时以上,效率提升约20%。”

平台赋能产业

在制度创新引领下,青岛自贸片区以平台集聚要素、以生态赋能产业,持续不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大宗商品贸易企业在运营中普遍面临两个难题,一是轻资产导致融资难,二是企业对口职能部门多、业务分散。”青岛才企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祥说,为破解这一难题,青岛自贸片区通过整合金融、政策与产业资源,构建起一个全方位的大宗商品贸易生态平台——国际能源自贸港。

为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国际能源自贸港联合银行、保险等机构开发大宗商品贸易专属金融产品,并由管委牵头设立10亿元风险补偿资金池,建立“政银风险共担”机制。“若企业因货物问题出现融资违约,资金池将提供风险备抵,与金融机构共担风险,这极大提升了银行授信意愿。”王建祥说,目前,平台已为贸易企业融资约20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压力。

针对职能部门业务窗口分散、企业多头跑的问题,国际能源自贸港通过跨部门专班对接等模式,为企业提供全流程协调服务,保证各环节畅通。

同时,为服务更多企业,青岛自贸片区还重点打造了“自贸360度才企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构建“自贸区管委+职能部门+国有集团公司”三位一体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全链条、全周期的精准服务。

青岛全链帮数智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数智运营团队负责人路志浩介绍,平台围绕企业服务与人才服务两条主线,推出了全链条帮办代办、全周期政策服务、一站式金融服务、供需对接、企业出海等10余项服务,覆盖520余项审批服务,助力人才安居乐业,企业畅顺发展。目前,平台已帮助2.9万余家企业降本1.85亿元。

前不久,一家德资企业到中德生态园考察投资,但因缺乏本地市场调研数据、不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等问题而犯难。“360度平台为我们提供了全链条帮办服务,问题逐一得到解决,这让我们对扎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青岛泰加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姚禹说。

校企合作创新平台,整合30多家学校、科研院所,推动人才链、教育链、科技链、产业链“四链融合”。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德应用技术学校与企业共同孵化的墨子工匠学院,就成为培养出海人才的基地。“我们以‘中文+职业技能’为特色,聚焦先进制造与信息技术领域,为企业出海培养境外本土技术人才。”墨子工匠学院负责人韩维启说。

“目前我们已经搭建了12个不同类型的平台,激活了资源集聚的‘新磁场’。”高善武表示,下一步青岛自贸片区还将积极打造“资源集聚、服务集成、功能集中、技术集育”的多功能平台,进一步释放各类资源的协同效应。

靶向攻克难关

聚焦产业发展中的痛点,青岛自贸片区靶向攻坚、精准破题,有效破解了一系列深层次矛盾。

青岛自贸片区大宗商品贸易有532家限上批发企业,但近八成因缺乏传统抵押物无法便捷贷款,导致抗风险能力不足。为此,青岛自贸片区首创动产质押融资业务模式。通过建设“数字仓库”,对片区内仓库实施智能化改造,运用AI识别、红外感应等技术对库存货物全天候监控,生成不可篡改的数字仓单。这一创新化解了银行“看不住货”的融资顾虑,让原油、橡胶等“沉睡”资产变成了可抵押的“活资本”。

“‘数字仓库’不仅打通了企业融资‘最后一公里’,更推动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四流合一’。”青岛自贸片区投资促进一部业务主任杜威说,今年前三季度,青岛自贸片区限上批发业销售额逆势增长0.5%,突破4700亿元。

青岛自贸片区创新推出的“特色经营项目自主标识改革”,有效破解了企业个性化需求与标准化登记的矛盾。

“改革前,企业只能从全国统一的2300余项标准化条目中选择经营范围。”王海涛说,“改革后,片区开放了标准化条目的二级词条,根据片区企业经营特色和个性化需求,梳理形成4.6万余项自主公示项,建立起特色经营项目词条库,企业可自主标识、实时公示特色经营项目,这一做法让企业特色被市场‘看得见、信得过’。”

据悉,此项改革已惠及超7000家企业,其中40%为新经济领域企业。目前,企业调整经营项目仅需10分钟左右即可完成,无需登记机关核准换证,充分尊重企业自主意愿,效率大幅提升。

从破解企业发展痛点到构建全方位支撑体系,青岛自贸片区的实践表明,制度创新与营商环境优化,是推动区域经济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今年前三季度,青岛自贸片区完成外贸进出口额占全市20%,限上批发业销售额占全市23.6%,规上工业产值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3%和9.3%。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青岛自贸片区优化环境激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