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乌兰察布11月24日电 (记者 皇甫美鲜 通讯员 田礼军)11月24日,记者从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了解到,在近日广西南宁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劳务协作暨劳务品牌发展大会上,来自化德县的“化德缝纫工”品牌,作为北京市精心选送的五个劳务品牌之一,成功登上国家级舞台。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开创了北京市推介市外劳务品牌参与国家级评选的先河,成为京蒙协作再结硕果的有力见证。
化德县地处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北部,拥有悠久的羊(驼)绒絮片服装产业历史。自上世纪80年代起,这里的絮片服装便已走向全国。然而,长期以来,“缺标准、缺品牌、款式旧、品质不齐”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京蒙东西部协作的战略背景下,北京市东城区与化德县精准对接,找到了破局的关键。双方立足化德丰富的畜牧资源与产业基础,通过深入调研,共同构建了一套“政策扶持、技能培训、岗位匹配、稳岗保障、消费帮扶”五位一体的全链条帮扶体系,如同一剂“精准药方”,有效推动了“化德缝纫工”品牌的成长与壮大。
在协作过程中,北京方面不仅投入资金,更带来了先进的理念、技术和人才资源。从强化政策顶层设计,到组织专家团队实地指导;从帮助对接市场,到培养电商直播人才,一系列“组合拳”推动化德服装产业从“散户加工”向“龙头引领”的现代化生产格局转型,为其孕育出区域性劳务品牌“化德缝纫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截至目前,全面完成了在岗缝纫工人至少培训1次的目标,并常态化开展招聘活动6次,帮助脱贫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271人;采取“理论筑基+实操强技”模式累计培训3000余人,网上累计销售额超2000万元。
这不仅是一个劳务品牌,更是一条连接东西部协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纽带。化德县服装园区管委会主任卢海山表示,品牌的成长见证了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发展的转变。
受益于系统性赋能,“化德缝纫工”品牌实现三大跨越式发展:产业规模突破,产品结构涵盖6大系列200余品种,远销俄罗斯、蒙古国等国际市场;就业带动显著,形成辐射2万人就业的产业集群,在岗缝纫工年均收入达5万元,直接带动150余名脱贫人口稳定增收;品质升级跨越,建立原料分梳、纺纱制衣的完整产业链,推动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8%以上。北京市消费帮扶行动更助力产品打开新销路,仅东城区单位采购御寒工服就创收超2000万元。
“我们将努力把‘化德缝纫工’打造成全国知名的劳务‘金名片’,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贡献更大力量。”东城区挂职干部高贯嵩表示,这一品牌的成功不仅体现了京蒙协作的丰硕成果,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一根针线串起京蒙情,一件服装织就小康路。从昔日草原小城的产业困境,到如今全国认可的劳务品牌,“化德缝纫工”的成长之路,深刻诠释了京蒙协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核心理念。这根穿梭于针线间的协作纽带,不仅织就了高品质的服装产品,更织就了化德县百姓的幸福生活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