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聆听壁画里的万千草木

萱草图 莫高窟第217窟 盛唐

莲花图 榆林窟第3窟 西夏

□ 王宇娇

在敦煌莫高窟的深邃洞窟中,时间仿佛凝固在壁画之上。千年前的画师们用矿物颜料描绘的不仅是想象中的世界,还有他们眼中真实存在的草木花卉。《佛前有花:敦煌壁画里的草木之美》一书,正是打开这扇通往古代草木世界的大门。这本书不是简单的植物图鉴,而是一次跨越敦煌学、美术学与植物学多重维度的深度探索,揭示了敦煌壁画中那些静默绽放的草木如何成为文明对话的见证者。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壁画里的许多植物图像记录了这一交汇的痕迹。那些手持花枝的供养人,他们手中的花卉既有芭蕉、萱草、牡丹,也有蜀葵、葡萄、石榴。书中细致分析了水陆草木之花、手持供养之花、虚空飘浮之花和图案装饰之花,对各类植物图像进行溯源分析,展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性,这种多向互动正是敦煌壁画成为艺术瑰宝的重要原因。

植物学视角的引入,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书中揭示了画师们对植物形态的精准观察——他们准确地表现了莲花的叶片纹理、竹子的节段特征、芭蕉的生长形态。这种写实性风格表明,敦煌壁画的创作基础,仍来源于对自然世界的细致观察。同时,书中也指出了一些植物图像的象征化处理,如菩提树往往被赋予超越实际形态的神圣特征,这种在写实与象征之间的平衡,正是宗教艺术的特有表现形式。这些植物图像在造型上融合了写实与象征,既有对自然形态的精准捕捉,又有为表达佛国世界而进行的意象变形,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植物画风。

千年壁画,千年传承,敦煌壁画中的植物图像既是历史生活的镜像,更是人们精神世界的真实反映。

供养人手中的花束,可能揭示了当时的园艺水平与花卉喜好;经变画中的农业场景,记录了古代河西走廊的植被面貌与农耕技术;而那些繁复的装饰图案,则暗示了不同时期的技术交流与物质文化。这些草木图像成为历史的见证,以静默的方式诉说着时代的变迁。

在莫高窟,莲花、芭蕉、石榴、菩提树、忍冬藤蔓、竹林等,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将精神世界投射于草木的尝试——在花瓣与叶脉间,藏着一个民族关于宇宙、生命与美的密码。

在这些草木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独特的时空观念与生命哲学,壁画里的草木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与人物、动物、山水和谐共处,构成有机整体,繁复的缠枝纹象征着生命的绵延不绝,花开花落暗示着时间的循环往复。这种“生生之谓易”的宇宙观,将自然与人文编织进同一张无限之网中,万物在其中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敦煌壁画里的草木,揭示了人与大自然那份深刻的精神契约。在中国人看来,一草一木皆具有灵性,都是可以对话、可以共情的。王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的幽微诗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自得,都与壁画中的青绿世界血脉相连——它们共同诉说着一种独特的生命态度:不在自然之外寻找神性,而在草木荣枯中领悟天道。花开花落,是无常也是恒常;草木荣枯,是逝去也是新生。在这种观照中,生命与宇宙达成和解,有限个体融入无限自然,获得永恒的精神栖居。

敦煌壁画里的草木之美,归根结底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青绿自画像。千年之后,当我们走进这些洞窟时,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温柔。

(《佛前有花:敦煌壁画里的草木之美》,史忠平著,读者出版社出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聆听壁画里的万千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