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焦文娟 易思琳 广州报道
作为汽车行业的年度风向标,2025广州车展交出了一份清晰的答卷:新能源已坐稳市场主流,但通往未来的技术路径,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分野。这种“主流已定,路径未定”的矛盾,构成了本届广州车展最核心的叙事线。
数据是最直观的证明。官方数据显示,本届广州车展展车总数达1085台,其中新能源车型629台,占比58%,比2024年提升了14.3个百分点。而放眼整个市场,今年前10个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已突破52.9%,大幅超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中 “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占比20%” 的既定目标,新能源的主流地位已无可撼动。
但喧嚣背后,技术路线的分化已悄然显现。乘联分会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纯电动市场零售同比增长20%,增程式车型却同比下滑7.7%。一升一降之间,透露出市场的微妙变化。
分野之下,车企们正做着看似矛盾的准备:一方面,小鹏、吉利、奇瑞等品牌密集发布增程车型;另一方面,纯电车型的投入也未见放缓。这种看似矛盾的布局,正反映出行业对技术路径的集体探索。
“纯电是终局,但增程、超级增程和插混依旧是当下关键的过渡方案。”多位车企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
在补贴退坡的“后补贴时代”,竞争正回归到产品本身。如何讲好情绪价值、如何真正服务用户,成为车企必须回答的问题。
而实现情绪价值的路径,越来越指向深度智能化。 如今的智能座舱开始能理解潜台词、记忆个人偏好;智能驾驶则将通勤路程变为可休息或工作的空间。例如,华为在广州车展前夕发布的鸿蒙座舱混合大模型MoLA架构,号称进入“智能座舱L3”时代,旨在解决传统语音助手“听不懂、做不到”的痛点。
中国在智能化上的加速,也让外资巨头决心换装“中国引擎”。 BBA的“中国智驾”拼图已全部由Momenta与华为补位。宝马与Momenta合作开发下一代智驾系统,奔驰采用Momenta的端到端技术路线打造全新CLA,奥迪则全系搭载华为乾崑智驾。
合作模式的创新不止于技术层面,更深入品牌腹地。华为继“界”字辈之后,与广汽推出“启境”、与东风推出“奕境”,探索着超越传统供应商范畴的新型联盟关系。
时间窗口已然紧迫。“我唯一敢确定的是,2026年汽车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残酷和血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的这句话,道出了行业的共识。几乎所有重要的战略布局与技术押注,都将火力集中在了2026年这个时间点。届时,不仅会有宝马新世代iX3、奔驰CLA等重磅车型上市,各家的动力技术路线也将迎来新一轮迭代。
合资拥抱中国供应商,华为“市场号召力”持续增强
“最好的供应商的选择应该在中国。”广州车展开幕前一天,禾赛科技亚太车载业务高级副总裁张伟在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25新汽车年度盛典上表示,海外主机厂对于中国汽车供应链的重视程度在逐年增加。这一观点在本届广州车展上显得尤为突出。
面对中国品牌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上的压倒性优势,以及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突破50%的市场现实,合资与外资车企正将引入中国核心供应链视为补齐短板、维持竞争力的关键战略。
以德系品牌为例,宝马和奔驰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与中国智驾公司Momenta合作。“我们希望有智驾、智舱等智能化的加持,再加上品牌力能够快速跟上中国市场变革。”有宝马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套由双方联合研发的智驾系统将首搭于2026年投产的国产新世代BMW iX3,并逐步应用于BMW未来车型。
奔驰则在2024年与Momenta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在本届广州车展上展示了被其视为智能化新起点的奔驰CLA车型。
奔驰全新CLA麦当劳主题车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焦文娟/摄“我们采用Momenta的端到端技术路线,但是从车辆电气架构到驾驶体验,都按照奔驰的标准开发。”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管委会主席张焱曾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奔驰与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的合作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坚持“奔驰标准”。
另一位德系车企成员奥迪则坚定拥抱华为,推出全球首款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的燃油车A5L。奥迪销售副总经理郭永锋明确表示,未来无论是PPE豪华纯电平台还是 PPC 豪华燃油智能平台,奥迪全系都将搭载华为乾崑智驾。
日系品牌同样不甘落后。东风日产发布的天籁·鸿蒙座舱,成为首款搭载华为最新鸿蒙座舱 HarmonySpace 5 的燃油B级轿车;广汽丰田推出的铂智7,是一款丰田"全球标准+中国科技"战略下的核心车型,其座舱搭载华为鸿蒙系统,电驱采用华为DriveOne,高阶辅助驾驶则来自Momenta。
东风日产展台,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焦文娟/摄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广州车展期间参观东风日产展台,这一细节被市场解读为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微妙变化的信号。
同去年广州车展相比,华为的声量进一步放大。鸿蒙智行展台依旧吸睛,而华为乾崑首次以独立展商身份参展,展出合作车型覆盖15万至100万元价格区间。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宣布,2026年合作车型将超80款,城区NCA(智驾领航辅助)将下探至15万级市场。目前,华为乾崑已与14家车企、33款车型达成合作,搭载量已超百万辆。
增程市场下滑,但市面上的增程车却越来越多
在汽车的动力技术路线上,中国汽车行业正迎来一场看似矛盾的变化:从市场数据看,增程车的渗透率呈现下滑趋势,但广州车展上的增程车型却不减反增。
乘联分会数据显示,10月,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已攀升至57.2%,而曾经高歌猛进的增程式电动车,连续5个月销售占比下滑,仅剩26%的份额。与此同时,纯电车型占比却超过74%,增势强劲。
然而,数据并未阻止车企推出增程车型的热情。小鹏汽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曾坚定走纯电路线的小鹏,在今年正式推出超级增程技术,并在广州车展上推出小鹏X9增程版车型。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坦言,关于做增程,他在内部推动过四次,这是唯一成功的一次。“我认为在相当长的时间,这个世界的能源结构应该是由纯电+混动所组合的,而增程则是最适合无人驾驶,甚至在将来的机器人体系。”
不止小鹏,吉利银河、奇瑞iCAR也相继推出增程车型。
在本届广州车展上,吉利银河全新MPV V900首发,这也是首款搭载吉利超级AI增程技术的车型。该车搭载1.5T增程系统,配备中创新航三元锂电池,可视为已并入吉利银河的翼真L380的增程版本,定位中大型MPV,与纯电版的L380形成动力互补。
同样搭载自家增程技术的重磅新车还有奇瑞硬派SUV iCAR V27。作为iCAR品牌V系列最新旗舰车型,V27也搭载了专用的增程发动机,热效率达45.79%,1升油发电3.71度,综合续航可超过1200km。
尽管市面上的增程车越来越多,但行业对动力发展趋势的判断却出奇一致:大部分人依然认定纯电才是汽车行业的动力终局,但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包括纯电、增程、混动等在内的多种动力形式会同时存在。
在2025新汽车年度盛典上,零跑汽车高级副总裁曹力表示,他坚定认为纯电一定是未来,而在最近几年的能源形式格局上,纯电和混动依然会保持互补、并存的状态。
东风公司研发总院动力总成技术副总工程师管永超也持相似观点,认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插电和增程还会继续存在。他继续补充,去年以来大家都在喊“大电小油”,很多车企在践行这个方向,尤其更多的企业在开发更小的增程器、更小的发动机,核心还是因为用户有这方面的需求。“不管是做增程、插混还是纯电,大家的方向都是一致的。”
管永超的这句话,或许正是当前技术路线分野下的最大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