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工业报)
中国工业报记者 祁晓玲
“中国电池产业已跨越‘从无到有’的规模扩张阶段,迈入‘从有到优’的价值创造新周期。”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于清教表示,“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电池新能源行业仍处在深度调整期,价格战的阵痛尚未完全消散;国际贸易壁垒与原材料波动仍存不确定性;钠电池规模化、固态电池技术瓶颈亟待突破。”
于清教进一步指出,根据最新数据,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从2019年的120万辆增长至2024年的3140万辆,5年增长超过25倍。在储能领域,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9491万千瓦,较2024年底增长约29%。“在这个伟大进程中,中国企业不仅是参与者,更应成为规则制定者、技术引领者、生态共建者。”
技术破局:多元化路径的博弈与融合
“全固态电池凭借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等显著优势,被行业评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理想形态。”容百科技研发体系总裁李琮熙指出。据专业机构研判,到2030年,全球全固态电池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56GWh。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仍横亘着界面、成本与制造工艺三大核心挑战。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张涛则分析指出,固态电池的发展路径正在从“各自为战”走向“多元融合”。“最开始我们说有四条路线,到现在逐渐整合成聚合物+氧化物的固液混合或者半固态,以及硫化物+卤化物的全固态。”他预测,最终的全固态电池将是复合体系,“既有硫化物也有氧化物,也有聚合物,还有卤化物,各自解决一些问题。”
武汉理工大学徐林教授对此持相同观点:“要客观看待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三大电池体系,它们没有绝对优劣,均具备发展潜力与待解问题。”他特别强调,在研发固态电池技术中,要重视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聚焦从0到1的科学突破。
产业化进程:梯队分明,次第花开
2025年被与会专家普遍视为“半固态电池产业化元年”。蜂巢能源商品战略规划副总经理赵亮透露,其第一代270Wh/kg方形半固态电芯已搭载欧洲豪华品牌电动车,并建成2.3GWh全球最大规模半固态产线。“我们的策略总结成三个词:深化当下、攻坚中期、突破未来。”
比克电池固态技术总工程师占孝云从应用角度补充道,公司在半固态电池领域已取得实质性进展。“63Ah和68Ah这两款产品预计明年上半年有批量订单。”他特别提到,在低空经济领域,半固态电池正在展现独特优势,“我们同国外一家做低空飞行的头部企业合作开发的产品,4C放电保持率在93%以上,温升在16度以内。”
张涛对产业化进程提出了更具体的判断标准:“从电池的量产化来说,固液混合电池或者说半固态已经进入了市场阶段,全固态电池目前处于研发后期。”他提出了QCD(质量、成本、交付)三阶段达标路径:短期通过固液混合电池过渡,在高端市场验证质量优势;中期依托材料和界面多元融合路径创新,将成本拉到可接受区间;长期确立成熟的生产体制,重构产业链。
生态重构:产业链协同创新破局
固态电池的技术变革正在引发全产业链的深度重构。诺德新材料产品总监吴大贝从材料端指出:“随着全球固态电池技术加速迭代,硫化物体系成为主流商业化电解质方向,硅基、锂金属等高性能负极材料也逐步成为固态电池首选。然而,在集流体领域,传统铜箔因硫化物腐蚀、高温热压制备过程氧化等因素无法应用。”
针对这一痛点,诺德股份开发了专为固态电池量身打造的NL-FN镀镍合金箔。吴大贝介绍:“产品通过构建均匀致密的镍合金镀层,实现了超强耐腐蚀性能、优异耐高温与机械强度、导电性与适配性平衡可控三大关键性能的突破。”
隔膜企业也在积极应对技术变革。青岛蓝科途销售总监李勇表示:“为配套电池市场需求,隔膜的要求也随之提升,对厚度、强度、循环、使用寿命以及整体一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推出的4微米超高强度隔膜,穿刺强度达500gf以上,为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安全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设备供应商洪田科技总经理朱开星从制造端分享了观察:“我们在真空复合铜箔方面,始终推动的是采用真空镀膜的方式。在整个电池行业发展过程中,从电解液到半固态再到全固态,真空镀膜在这里面发挥的作用会超出目前我们所认知的。”
安全与价值: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双基石
“安全,是固态电池的第一使命。”重庆太蓝新能源董事长高翔的这句话道出了与会专家的共识。德赛电池副总裁郭庆明进一步提出了“主动安全”理念:“我们的主动安全技术体系,不是替代传统方案,而是'风险刚萌芽就介入'。”他介绍,公司开发的AI电芯可以实时感知充放电过程中气体产生的速率,实现电芯级的预警。
雄韬电源副总裁陈宏则从产业价值角度发出了理性声音:“我们是不卷的代名词,去呼吁我们一定要不卷。但是不卷不代表着大家不要技术进步,我们的策略更多是关注不一样的市场。”他强调,产业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装机量和市场份额上,更体现在全生命周期的成本价值,安全可靠的信任价值,以及绿色可持续的未来价值。
多氟多董事长李世江从数字化转型角度提出了独特见解:“元素周期表遇到数字化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实际上,元素周期表遇到数字化,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能源革命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他介绍,多氟多通过打造“5+1云平台”,实现了从智能研发到智能制造的全流程数字化。
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吴辉发布的行业竞争力榜单显示,在固态电池等新兴领域,中国企业正在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也许,下一步,整个固态电池的产业化会导致中日韩或者欧美国别之间的锂电池竞争格局发生变化。”
于清教表示,“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这必将催生数个万亿元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据相关测算,目前我国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约11万亿元,未来5年还有翻一番乃至更大的增长空间。”
固态电池的竞争不仅是技术之争,更是生态与时间之争。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赛道上,中国企业需要以技术创新为舟,以价值创造为帆,在全球能源变革的大潮中破浪前行。随着半固态电池的规模化应用和全固态电池研发的持续突破,中国电池产业正迎来从“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机遇。
审核:胡明旺
责编:左宗鑫
编辑: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