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以理论宣讲新范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 ●不仅要建强传统概念中的专业宣讲队伍,还要打破思维定式吸纳多类型人员参加,从人民群众中挖掘新兴宣讲力量,实现宣讲主体结构升级

    ●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时空逻辑、结构体系与传播生态,运用新兴技术拓宽宣讲中介维度

    ●站稳人民立场,找准宣讲重点,在教育引导中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刘力嘉 陈宗权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和宣传教育,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理论宣讲是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和宣传教育的关键环节,也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始终坚持的重要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理论宣讲是经历史反复证明能够有效链接群众的必要实践手段,其以宣讲者为实践主体、宣讲方式为实践中介、宣讲受众为实践客体。构建新时代理论宣讲新范式,就是要以主体破圈、中介升维、客体激活为抓手提升宣讲实效,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主体破圈

    以多元力量丰沛理论传播新势力

      在实践活动中,人是活动的主动者。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做好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各项工作“关键在人”,这深刻揭示了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性作用,也充分彰显了“人”作为实践主体创造历史、推动发展的重要地位。构建新时代理论宣讲新范式,就是要从“人”这个宣讲主体出发,不仅要建强传统概念中的专业宣讲队伍,还要打破思维定式吸纳多类型人员参加,从人民群众中挖掘新兴宣讲力量,实现宣讲主体结构升级。

      《建议》提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理论宣讲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关键一环,更应与时俱进适应互联网条件下的大众文化需求,不仅要建强具有高水平理论素养的传统宣讲团队,同时激活技术人才、百姓名嘴、文艺骨干这三种潜力大的新兴宣讲群体。以多元宣讲主体构成解锁多元理论阐发模式,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热气腾腾的语言、深入浅出的道理。要引入更多技术人才讲出理论“硬核味”,从金融、科技、医疗、法律等经济社会发展前沿领域中筛选出一批既精通专业又热爱表达的技术型宣讲者,在宣讲中将抽象理论与具体技术成就、产业变革数据相结合,在科技应用场景和产业升级图景中彰显理论的实践伟力。要发掘更多百姓名嘴讲出理论“家常味”,寻找群众身边自带流量、富有威望的本土宣讲人才,重点用好道德模范、先进典型、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退休教师等群体,鼓励名嘴们运用乡音乡语、民间俗语将“书面语”翻译成“地方话”,打造家门口的理论讲堂。要鼓励更多文艺骨干讲出理论“共情味”,在各类文化艺术领域遴选兼具艺术专长与宣讲热情的优秀人才,支持他们将党的创新理论深度融入地方戏曲、快板评书、歌舞书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态中,充分挖掘展现理论更深层的情感冲击力,帮助群众在宏大理论中找寻个人价值坐标和心灵共鸣,真正实现理论宣讲可观可感、可亲可近。

    中介升维

    以数字赋能开辟理论触达新通路

      人类实践必须借助一定的实践中介。实践中介作为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各种手段方法途径的总和,可以分为实体性中介和非实体性中介两大类。理论宣讲作为实践活动,其中介主要是指宣讲方式与宣讲场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构建新时代理论宣讲新范式,必须把握数字技术这个大背景,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时空逻辑、结构体系与传播生态,运用新兴技术拓宽宣讲中介维度,将数字技术这一最大变量转化为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最大增量。

      《建议》提出,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强人工智能同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相结合,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在党的创新理论宣讲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宣讲媒介与宣讲空间发生了深刻质变,一个更具即时性、普及性、交互性的全新场域逐渐扩容,如何运用新技术搭建理论传播新通路成为必须答好的时代课题。结合人工智能特点和理论传播特性,可以从宣讲内容、宣讲分发、宣讲时间三个方面进行数字赋能,多维突破传统宣讲中介的时空局限和技术壁垒。要强化多模态内容生成,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特别是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在内容生产方面的优势,构建一套完整高效的理论内容转化机制,在坚持理论权威性的同时快速将抽象文本生成为可视化的信息图表、动漫视频等多元形态,为宣讲内容储备丰富多样的视听语言和呈现素材。要强化精准化画像推送,依托大数据分析与智能算法,加强对社情民意、搜索热点、网络问政等海量信息的语义分析,精准捕捉不同人群的阅读偏好与吸收习惯,以受众画像为宣讲议题设置提供数据支撑,针对性匹配更加符合人民群众身心特点、话语体系和文化需求的宣讲内容。要强化全天候沉浸体验,将“AI数字人”引入日常理论宣讲,通过集成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前沿技术,在手机、电脑、社区智能屏等终端为群众提供全天候宣讲服务,真正构建起一个理论无时不在、无处不融的传播生态。

    客体激活

    以思想引领实现理论认同新跃迁

      实践客体是指一切作为主体活动对象的事物。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人民群众既是实践成果的创造者也是实践成果的享有者。党的创新理论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最终也要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指导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构建新时代理论宣讲新范式,就是要站稳人民立场,找准宣讲重点,在教育引导中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现“理论掌握群众”到“群众掌握理论”的升华转变。

      《建议》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在宣讲实践中注重讲好立场观点方法、讲好路线方针政策、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理论说服群众、以事实引导群众、以文化感染群众,真正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要讲清楚立场观点方法,全面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灵活运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通过立体深入的纵横比较,讲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要讲清楚路线方针政策,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系统阐释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与路线方针。解读政策出台的背景理念与长远意义,说明政策的实施路径、惠民举措与获取方式,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可知可感的具体事例中,真切体会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汇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彼此契合”向“有机结合”升华的必然逻辑,以生动案例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更加坚定理论自信,让听众明白党的创新理论是在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丰富发展的。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以理论宣讲新范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