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决赛上,评审团专家陈俊玲(中)献艺。
一曲闽南连四海,刺桐花开声远扬。
21日晚,“海海人声·青春怒放”第二届世界闽南语青年歌手大赛在泉州圆满落幕。本届大赛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福建日报社等单位指导,泉州市委宣传部、统战部等单位联合主办,旨在搭建全球性闽南语音乐交流平台,让世界听见闽南的美,推动闽南文化更加广泛地传播。
两个多月中,千余名参赛者通过大赛平台展示了才情和友谊。经过激烈比拼,泉州本土选手赖晶晶拔得头筹,获得唯一的金奖。银奖诞下“双黄蛋”,由印度尼西亚选手李镁琴和厦门选手沈浪分享。铜奖花落三家,获奖者为马来西亚选手吴宜宵、陈永义以及菲律宾选手施美妮。
境外选手占近三成
本届世界闽南语青年歌手大赛吸引了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名选手报名,涵盖世界范围内主要的闽南语族群,来自境外的选手占近三成。
泉州是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闽南语歌曲承载着海峡两岸共同的语言、文化和记忆,构筑起闽南乡亲传递亲情、凝聚共识的“心灵通道”。
“泉州是我祖先的故乡,闽南语是我的母语。用闽南语唱歌,总能想起我的阿公阿嬷,还有他们给予我的爱,很暖心、很激动、很欢喜。”台湾选手林语菲说,“在泉州唱闽南语歌曲,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与首届赛事相比,本届大赛增设了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香港、澳门等赛区,辐射范围和影响力扩大。泉州千年海丝文化底蕴为赛事平添了时代性和国际化元素,使其成为全球闽南语族群情感联结与文化认同的重要平台,拓宽了闽南文化的全球“朋友圈”。
来自印尼棉兰的李镁琴是当地一所小学的中文教师。她说,家里长辈非常钟爱闽南语歌曲,她爸爸最喜欢唱的就是《爱拼才会赢》,“这次来泉州参赛,让我见识到不一样的闽南语音乐,零距离感受到了闽南文化的迷人魅力”。
另一名印度尼西亚选手阿斯林不会讲闽南语,但并不妨碍他成为闽南语歌曲的爱好者。“闽南语歌曲蕴含很深的情感,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唱起来特别动人。”阿斯林说,“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音乐无国界吧!”
专业名家云集赛场
据介绍,本届大赛邀请海内外多名音乐家担任评委,阵容专业性强、覆盖面广。
两场晋级赛评委团由泉州市音乐家协会主席白志艺、省音协流行音乐学会常务副主席张扬、省音协流行音乐学会副主席汪洋、省音协流行音乐学会闽南语专委会主任林伟龙和副主任陈凯欣组成。
“从晋级赛看,与第一届相比,本届赛事选手的参与面更加广泛,不仅有东南亚选手,还有美洲选手,整体水平也比较高。”白志艺说,泉州举办该赛事有助于推动闽南文化传承与传播,用闽南语歌声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总决赛则由作曲家、音乐制作人秦诗乐,中国流行音乐学会理事、音乐唱作人肖山,台湾“金曲歌王”萧煌奇,华语资深音乐制作人欧丁玉,台湾资深音乐创作人陈百潭,女高音歌唱家陈俊玲教授以及马来西亚音乐制作人黄俊铭坐镇评审。
“本届赛事新人辈出,涌现了许多擅长唱闽南语歌曲的优秀选手。”萧煌奇说,希望通过这个世界性的平台发掘更多新秀,在未来的创作和演唱中发现好声音,将优秀的闽南语歌曲推广给更多爱好者。
值得一提的是,总决赛上评审团专家也纷纷献艺。萧煌奇深情演唱经典歌曲《阿嬷的话》,声声入心,感动全场。陈俊玲与泉州新派南音表演者合作,将闽南语经典歌曲《望春风》演绎出了全新韵味……
为更加贴近观众、体现闽南语歌曲的普及性和流行度,本届赛事总决赛还招募了100名音乐“发烧友”组成大众评审团。成员来自不同行业,跨越各个年龄层,为选手的夺冠之路添彩。
原创歌曲精彩纷呈
本届大赛在晋级赛和总决赛阶段各增设一次原创加分机会,鼓励选手大胆创新,唱响闽南语歌曲时代新声。
《喊月娘》《打拼正当时》《冰岛茶餐厅》……晋级赛中,不少选手拿出各自“压箱底”原创作品,一展歌喉,或国风悠扬,或嘻哈新锐,尽情诠释闽南语音乐的多种可能。
“以前我们都是单枪匹马参加闽南语歌曲活动,现在我们俩组队拼搏,在这次比赛中更加卖力,唱得更响。”来自泉州的音乐组合“背靠兄弟”说,“这次我们不再墨守成规,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默默创作了属于自己的闽南语歌曲,让听众和专家提建议,为今后的演艺生涯积累有益经验。”
总决赛上,《厝前燕仔巢》《西北风》《拼出一片天》等原创歌曲次第绽放,或深情婉转,或激昂豪迈,将闽南语歌曲的独特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春天常在,厝前的巢,燕常来。”来自美国的陈艺燕祖籍泉州,从小学习南音。这次她将南音与原创歌曲《厝前燕仔巢》融合,唱出了别样的韵律,“这首歌描述海外游子打拼,在成功之后不忘回报家乡的故事”。
通过本届大赛的组织和演绎,作为闽南文化、泉州精神和华侨乡愁的重要载体和有力符号,闽南语歌曲以其独特的魅力引发文化共鸣,触动乡愁心弦。泉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林霜表示,泉州将全力打造世界闽南语音乐创作基地,建立青年音乐人工作坊,吸引年轻人“在泉州写歌,在泉州成长”,共同唱响闽南、绽放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