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高原名城 何以成名

  • □王鑫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攀

      近日,阿坝州马尔康市松岗镇松岗村村民周明昆收到一个好消息,马尔康市供销社农资有限公司将收购他全部的蜂蜜。“35元一斤,总共有3000多斤,可以卖10万多元钱。”他数着家中20多桶密封的中蜂蜂蜜算账。

      蜂蜜销量好,缘于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投资建设的现代化蜂蜜精深加工生产线。这条生产线位于松岗镇莫斯都村的产业园区内。莫斯都片区,正是马尔康为建设高原名城塑造城市空间规划布局的7个城市功能片区之一。

      在加快建设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阿坝典范的进程中,马尔康提出“强州府·建名城”发展战略。对口支援马尔康的平阳县也沿着城市发展轴“落子”,助力马尔康打造功能完善、品位高端、独具魅力的高原名城。

    更鲜明的城市形象 锅庄文化+诗歌文学

      马尔康既是嘉绒文化的腹心地带,有着被誉为“中国圈舞活化石”的嘉绒锅庄,同时也是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的故乡。“结合嘉绒文化和阿来故乡的特点,我们合作打造‘幸福锅庄城·诗歌马尔康’新IP,树立城市良好形象。”平阳县驻马尔康市帮扶工作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悉,平阳县每年投入400万元援建资金,举办嘉绒锅庄民俗传统系列活动。今年,这项活动更是采用“锅庄文化+诗歌文学+体育赛事”多元融合模式,创新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不仅升级为国际圈舞邀请赛,吸引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圈舞队参赛,首设半程马拉松赛事,串联起卓克基土司官寨、西索民居等文化地标。

      统计数据显示,本届嘉绒锅庄民俗传统系列活动期间,马尔康累计接待游客14.4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亿元;当地农户通过销售青稞酒、藏香猪、牦牛肉等农特产品,实现人均增收4000余元。

      平阳县对口支援干部、马尔康市政府办副主任许超透露,未来平阳县还将持续投入援建资金办好这一活动,助力马尔康加快建设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名城。

    有竞争力的城市产业 绿色食品+精深加工

      高山峡谷地形,让马尔康很难横向拓展城市空间,只能以老城区为中心,向梭磨河上下游延展。记者从马尔康市自然资源局了解到,该市规划的7个城市功能片区,只有莫斯都片区不在梭磨河沿岸,而是在一条岔沟内。

      围绕片区规划,马尔康全面发力,既推动城市更新,也紧抓产业发展。记者在莫斯都片区看到,顺沟而建的产业园区内,分布着牦牛肉加工、冷链运输等企业。“园区做的都是绿色食品加工。”马尔康市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局长兰天龙介绍。

      在这里,平阳县投入1400万元,建设了蜂蜜精深加工、蔬菜饮料生产两条生产线,用以破解本地农特产品销售难题。

      “以前我们的蜂蜜只能卖初级产品,市场竞争很激烈,难以卖上好价钱。”负责蜂蜜精深加工生产线运营的马尔康市供销社农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姆说,即便是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中蜂蜂蜜,也时常面临滞销情况。

      有了蜂蜜精深加工生产线,当地蜂蜜附加价值大幅提升,年均可拉动蜂蜜采购额超500万元;蔬菜饮料加工年产值也有望突破300万元。

    更优质的城市空间 环境整治+产业培育

      在规划的7个城市功能片区中,俄尔雅片区和英波洛片区组团,被定义为旅游、文化、居住功能扩展区。相比中心城区,英波洛片区的“样貌”更接近乡村。城乡融合、提档升级的探索,率先在这一片区开展。

      据了解,两地以环境整治和产业培育为突破口,平阳县投入950万元乡村振兴建设资金,并撬动约7300万元社会资本,在马尔康镇英波洛村打造“花语藏寨”项目。

      “以前猪、牛散养,粪污堆积,环境脏乱差。”英波洛村党支部书记罗衣乓回忆,当地通过治理养殖污染、道路硬化、藏式民居微改造精提升等系列举措,让全域环境实现了质的飞跃。

      与此同时,帮扶工作队与马尔康针对英波洛村产业结构单一、土地闲置、村民增收难等问题,按照“花海引流+药材生金+帮扶兜底”的思路进行产业培育。花卉苗圃、高原道地中藏药材研学中心、育苗基地、民宿等,不仅让村民有了务工收入和土地流转费,而且还能拿到村集体经济分红。

      自此,“一山一水一藏寨、一村一产一花语”的格局初步形成。帮扶工作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造一新的英波洛村不仅成为马尔康的城市后花园,还吸引不少成都、重庆的游客来此度假。未来,这里还将重点打造休闲山庄、花园式藏家乐等新业态,让高原城市空间更有品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高原名城 何以成名